荚蒾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786页(1818字)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迷,(陆玑《诗疏》),羿先(《唐本草》),孩儿拳头(《救荒本草》)。
基源 为忍冬科荚蒾属植物荚蒾的茎、叶。荚蒾属全世界约200种,中国约74种。
原植物 荚蒾Viburnum dilatatum Thunb.
形态 落叶灌木,高达3m。嫩枝有星状毛。
叶片宽倒卵形至椭圆形,长3~9cm,宽3~5cm,叶端渐尖至骤凸,叶基近圆形,叶缘有尖锯齿,上表面疏生柔毛,下表面近基部两侧有少数腺体和多数小腺点,脉上常有柔毛或星状毛,侧脉6~7对近叶缘时虽分枝,但伸至齿端;叶柄长1~1.5cm。复聚伞花序;花萼有5齿,萼筒短,长约1mm,被有毛或腺点;花冠5裂,白色,辐状,长约2.5mm,无毛或疏生毛;雄蕊5,长于花冠;子房下位,花柱短,柱头头状,3裂。
核果椭圆状卵形,红色;核通常压扁状,背面有2浅槽,腹面有3浅槽。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19页.图6052)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山坡,林下或灌丛中。分布于陕西、河南、河北及长江以南诸省区,但以华东地区为常见;日本也有。
。【生药】:采集 春、夏季采收茎叶。
【化学】:
全株含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及咖啡酸酯类和奎宁酸等[1]。
叶中含山柰酚、槲皮素、(-)-表儿茶素((-)-Epi-catechin)、(+)-表儿茶素((+)-Epi-catechin)、山柰酚-3-O-洋槐双糖甙(Kaempferol-3-Orobinobioside)、山柰酚-3-O-芸香糖甙(Kaempferol-3-O-rutinoside)、Kaempferol-3-O-(2G-rhamnosyl)rutinoside、山柰酚-3-O-龙胆二糖甙(Kaempferol-3-O-gentiobioside)、芦丁、Quercetin-3-O-(2G-rhamnosyl)rutinoside[2]。叶中还含p-Hydroxyphenyl-6-O-trans-caffeoyl-β-D-glucoside、p-Hydroxyphenyl-6-O-trans-caffeoyl-β-D-alloside、4-Allyl-2-methoxyphenyl-6-O-β-D-apiosyl(1→6)-β-D-glucoside[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7 [2] CA 1992;116:55587r [3] Phytochemistry 1991;30(6):2013。【药性】:
性味 ①《唐本草》:“甘、苦,平。”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枝叶:酸,微寒。根:辛、涩,微寒。
”
功效 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祛瘀消肿。
主治 淋巴结炎(丝虫病引起),跌打损伤,疔疮发热,风热感冒,过敏性皮炎,小儿疳积。
①《唐本草》:“主三虫,下气,消谷。煮树枝汁和粥以饲小儿,杀蛔。
”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小儿疳积。”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枝叶.治疔疮发热,风热感冒,外用治过敏性皮炎。根:治淋巴结炎(丝虫病引起),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福建民间草药》:“治小儿疳积:荚蒾叶、茎30~60g,芡实15~30g。水煎3小时,加白糖少许,吃芡实和汤,可以常服。”
单方应用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疔疮发热,风热感冒:荚蒾枝、叶15~30g,水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丝虫病引起的淋巴结炎,跌打损伤:荚蒾根15~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