荛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786页(1718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黄芫花(《纲目》)。
基源 为瑞香科荛花属植物荛花的花蕾。
原植物 荛花Wikstroemia canescens Meissn.,又名老龙树(湖南),老虎麻(陕西、湖北)。
历史 荛花始载于《本经》。
《纲目》引宋《图经本草》云:“绛州所出芫花,黄色,谓之黄芫花,其图小株,花成簇生,恐即荛花也。生时色黄,干则如白。”应为本种。
形态 落叶灌木,高约1m。上部分枝,小枝细长。
叶柄、叶下面、花序皆被灰色或淡黄色柔毛。叶常对生、稀互生,宽椭圆形、椭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1.5~2.6cm,宽0.6~1.2cm;上面无毛;中脉和6~10对侧脉在下面显着;叶柄短。花黄色,穗状花序或数个合成圆锥花序,生于小枝顶端和叶腋;总花梗长;花被筒状,长约8mm,被灰黄色绢状毛;裂片4,近卵形,顶端钝;雄蕊8;花盘鳞片1,条形;子房被黄色绢状毛。果狭卵形,包闭在宿存花被内。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954页.图3637)
生境与分布 习见于海拔1500~2600m的山地。分布于湖南、湖北、陕西、江西、云南等地。阿富汗、印度也有。
。【药性】:
性味 辛、苦,寒。
有毒。 ①《本经》:“苦,寒。” ②《别录》:“辛,微寒。有毒。
”
归经 《本草求真》:“肠、胃经。”
功效 泻水饮,破积聚。
主治 痰饮咳逆,咽喉肿闭,留饮,水肿,癥瘕痃癖。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癥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 ②《别录》:“疗痰饮咳嗽。” ③《药性论》:“治咳逆上气,喉中肿满,痃癖气块,下水肿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剂。
使用注意 体虚无积及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捶凿丸(《范汪方》)治腹中积聚邪气,寒气:荛花、甘遂、芫花、桂心、巴豆、杏仁、桔梗各等分。
荛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变色,各捣,细筛,以白蜜捣作丸如小豆,每服1丸,日3服。” ②干枣汤(《千金方》)治肿及支满澼饮:荛花、芫花各15g,甘草、大戟、甘遂、大黄、黄芩各30g,大枣10枚。水1000ml,煎至380ml,分4次,空心服,以快下为度。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乳腺炎,腮腺炎,淋巴管炎:荛花3~9g,水煎服。”。【医药家论述】:
①寇宗奭《本草衍义》:“张仲景《伤寒论》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时,当以意斟酌,不可使过与不及也。仍须是有是证者方可用。” ②汪昂《本草备要》:“荛花,辛散结,苦泄热,行水捷药。主治略同芫花。” ③黄宫绣《本草求真》:“荛花虽与芫花形式相同,而究绝不相似,盖芫花叶尖如柳,花紫似荆,荛花苗茎无刺,花细色黄。至其性味,芫花辛苦而温,此则辛苦而寒。若论主治,则芫花辛温,多有达表行水之力;此则气寒,多有入里走泄之效。故书载能治利,然要皆属破结逐水之品,未可分途而别视也。” ④李时珍《纲目》:“荛花,盖亦芫花之类,气味主治大略相近。” ⑤张璐《本经逢原》:“荛花,能破积聚癥瘕,治痰饮咳逆,去咽喉肿闭。《本经》治伤寒温疟者,即苦寒以攻蕴积伏匿之邪也。言下十二经水,又治饮食寒热邪者,以其苦寒峻利,饮食之邪亦得荡涤,而寒热自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