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856页(5758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泡沙参、泡参(《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桔梗科沙参属植物多种沙参的根。沙参属全世界约有45种;中国有36种,其中有20种供药用。

原植物 南沙参(《中国药典1990年版》)载有2种: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Thumb,)Fisch.。杏叶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A axilliflora Borb.)。

在局部地区普遍作为沙参入药。另有6种及3亚种在个别地区也作沙参药用:长白沙参A.pereskiaefolia(Fisch.ex Roem.et Schult.)G.Don。

丝裂沙参A.capillaris Hemsl.。云南沙参A.khasiana(HK.f.et Thoms.)Coll et Hemsl.泡沙参A.Potaninll Korsh.石沙参A.Polyantha Nak.。

新疆沙参A.lilllfolia(L.)Bess.。3亚种有:无柄沙参A.stricta subsp.sessilifolia Hong。昆明沙参A.stricta subsp.confusa(Nannf.)Hong(A.confusa Nannf.)。华东杏叶沙参A. hunanensis subsp. huadungensis Hong.

历史 南沙参原名“沙参”,始载于《本经》。

《纲目》载:“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扁圆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杞叶,而有小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并结实,大如冬青实,中有细子,霜后苗枯。

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大一口,黄土地者则短而小。根茎皆有白汁。

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根据《纲目》、《救荒本草》及《植物名实图考》上的附图及文字描述,所指沙参即多数地区习用的沙参。

杏叶沙参首出于《救荒本草》。轮叶沙参未见记载,但本品分布较广,作为南沙参药用的地区亦较多。

形态 轮叶沙参为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圆柱形,黄褐色。茎高大,可达1.5m,不分枝,无毛或少有毛。茎生叶4~6片,轮生,无柄或有不明显叶柄;叶片卵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4~14cm,两面疏生短柔毛,边缘有锯齿,花序狭窄圆锥状,聚伞花序,长大,小聚伞大多集成数轮;花萼无毛,筒部倒圆锥状,裂片5,钻形,长1~2.5mm,全缘;花冠坛状钟形,蓝色或蓝紫色,长7~11mm,口部稍缢缩,裂片三角形,长约2mm,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长约20mm,柱头2裂。

蒴果球形,圆锥形或卵状圆锥形,长5~7mm。种子黄棕色,长圆状圆锥形,稍扁,有条棱,并由棱扩展成一条白带。长约1mm。花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88页.图6189)

生境与分布 生于草地和灌丛中。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及华南、西南。

杏叶沙参的主要特征为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近圆锥形。长达20cm。

茎高40~80cm,不分枝,常被短柔毛。

茎生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狭卵形、菱状狭卵形或矩圆状狭卵形,长3~9cm,宽1~4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或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

聚伞花序假总状或成极窄的圆锥花序,极少有长分枝而为圆锥花序;花梗常极短,长不及5mm;花萼有短毛,裂片5,条状狭披针形,长6~8mm,宽1~1.8mm;花冠蓝紫色,钟状,长1.5~1.8cm,5浅裂,雄蕊5,花丝基部变宽,边缘有密柔毛;子房下位,花盘宽圆筒状,花柱与花冠近等长。蒴果椭圆状球形,长6~10mm。

种子棕黄色,稍扁,有一条棱。花期8~9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90页.图6194)生于山坡草丛中,也有生于海拔600~700m的草地。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

。【生药】:

栽培 宜温暖凉爽的气候,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

忌连作。用种子直播繁殖,春播于3月下旬~4月上旬,冬播在11月上旬。

冬播出苗整齐,能抗旱,幼苗生长旺盛。一般采用条播,按行距25~30cm开沟,深约6cm,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后浇水保湿,每亩用种量1kg左右。

苗高5~7cm,按株距10~14cm定苗。幼苗生长缓慢,要注意中耕除草、培土壅根。

苗期应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壮。以后每年植株枯萎后和出苗前,用堆肥或人畜粪水各追肥1次。

当株高50cm时,可摘顶,促进根部生长。病害根腐病可喷射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虫害蚜虫,用乐果40%乳油2000倍液喷射。

【化学】:

含蒲公英萜酮(Taraxerone)、β-谷甾醇、胡萝卜甙。

附 叶中含挥发油,主要有γ-松油烯、桉油精、莰烯、樟脑等[1]。还含沙参甙Ⅰ、Ⅱ、Ⅲ(Shashenosides Ⅰ、Ⅱ、Ⅲ)、紫丁香甙(Syringinoside)、亚麻仁油酸(Linoleic acid)、硬脂酸甲酯[2],β-谷甾醇十五烷酸酯、β-谷甾醇棕榈酸酯、Ikshusterol、羽扇豆烯酮、24-Methylene cycloatranol及无柄沙参酸3-O-异戊酸酯(Sessilifolic acid 3-Oisovalerate)[3].二十八烷酸[4]

参考文献 [1] 中药材 1991;14(2):34 [2] Chem Pharm Bull 1991;39(9):2440 [3] 生药学杂志(日) 1990;44(2):98 [4]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8):486。【药理】:

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杏叶沙参煎剂0.5ml/只,ip,连续5d,可提高小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且可抑制体液免疫,具有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1]

②祛痰作用 轮叶沙参煎液对家的祛痰作用较紫菀等为差,但可持续作用4h以上[3]。 ③强心作用 1%杏叶沙参浸剂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明显强心作用,7/9离体心的振幅增大(比原来高50%以上),作用持续5min[4]。 ④抗真菌作用 杏叶沙参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毛状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5]

参考文献 [1]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1;8(3):204 [2]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3] 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10):959 [4] 锦医科技汇编.第三集,1962:42。

【药性】:

性味 甘、微苦,凉。

①《本经》:“苦,微寒。” ②《纲目》:“甘、淡而寒。” ③《新华本草纲要》:“甘,凉。”

归经 肺、肝经。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蒙筌》:“足厥阴。” 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肺经,又肝、脾二经气分。”

功效 滋阴清肺,止咳祛痰,养胃生津。

主治 肺热燥咳,虚劳久咳,百日咳,阴伤咽干喉痛,虚火牙痛。 ①《本经》:“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②《别录》:“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 ③《日华子本草》:“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治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 ④《药性论》:“能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风,宣五脏风气。” ⑤《纲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⑥《饮片新参》:“清肺养阴,治虚劳咳呛痰血。” ⑦《玉楸药解》:“清肺气,生肾水,涤心胸烦热,凉头目郁蒸;治瘰疬斑疹,鼻疮喉痹,疡疮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 ⑧《中国药用植物图鉴》:“降低血压。” ⑨《新华本草纲要》:“润肺止咳,养胃生津。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9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风寒作嗽者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①《本草经集注》:“恶防己,反藜芦。” ②《本草经疏》:“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之作泄者,勿服。”。【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麦冬、玉竹、桑叶,治热伤阴分、口干咽燥。

②配知母、桔梗、贝母,治阴虚咳嗽,久咳干咳。 ③配地榆、侧柏叶、仙鹤草,治咯血。 ④配桑皮、杏仁、半夏、百合,治小儿百日咳。

⑤配黄芪、紫草、腥草、兜铃,治肺癌。 ⑥配葛根、淡豆豉、山栀皮,治外感初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咳嗽。 ⑦配枸杞子、当归、生地黄、川楝子,治肝肾阴虚,胸肋胀闷作痛。

方选和验方 ①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治燥伤肺卫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各9g,玉竹6g,生甘草3g,冬桑叶、生扁豆、花粉各5g。水750ml,煮取300ml。日2服。

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g。

②《中华进补大全》:“治高热伤阴,口干咽燥:南沙参15g,麦冬、生地、玉竹各10g,冰糖6g。水煎服,日1剂。

” ③《中华进补大全》:“治萎缩性胃炎:南沙参15g,麦冬10g,天花粉、玉竹各6g,生扁豆10g,甘草6g。水煎服。

” ④《中华进补大全》:“治肺结核,肺阴虚引起的干咳、久咳、咯血:沙参15g,知母、贝母各9g,麦冬、鳖甲、侧柏叶、地骨皮各10g。水煎服。” ⑤江苏中医 1964;(2):“治咯血:南沙参、麦冬、地榆、仙鹤草、阿胶、白术、茯苓各9g,桔梗、紫菀、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

” ⑥《癌瘤中医防治研究》:“治肺癌:南沙参、黄芪、仙鹤草、瓜蒌、鱼腥草各30g,天门冬、小蓟各15g,马兜铃、前胡、白前、桔梗各12g,紫草根9g。水煎服,每日1剂。

” ⑦辽宁中医杂志 1981;(3):“治小儿百日咳:沙参、杏仁、炙桑皮、炙百合、葶苈子各15g,桔梗、法半夏各9g,川贝12g,白前21g,百部30g,蜂蜜100g。水煎服,量小儿年龄大小适当减量。”

单方应用 ①《卫生易简方》:“治肺热咳嗽:南沙参15g,水煎服。” ②《证治要诀》:“治赤白带下:南沙参末适量,米饮调服。” ③《湖南药物志》:“治产后无乳:南沙参根120g,煮肉服之。” ④《成都中草药》:“治失血后脉微、手足厥冷之症:沙参,浓煎少少饮之。”

食疗 ①沙参粥(《中华进补大全》)治肺热燥咳,干咳无痰,肺胃阴虚,久咳咽干,胃阴不足或热病后津少口渴,久咳声哑等症:沙参30g,粳米100~150g,冰糖适量。先将粳米加于沙参浓汁中煮粥,加冰糖。

早晚服之,3~5日为1疗程。 ②参竹老鸭(《中华进补大全》)治肺结核所致之低热、干咳、心烦、口渴;慢性支气管炎所致之肺燥、干咳等症:沙参、玉竹各50g,老鸭1只,葱、姜、黄酒及盐适量。

将沙参、玉竹、老鸭放入砂锅内煮沸,移至文火煮2小时,去药,加姜、葱、酒、盐再煮10分钟即可服用。 ③参合双果(《中华进补大全》)治久咳痰少,气短咽干:沙参、百合、白果各15g,花生米50g,盐、味精适量。

同煮至熟,食百合及花生米。。【医药家论述】:

①徐大椿《本草经百种录》:“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之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 ②李时珍《纲目》:“人参甘苦温,其体重实,专补脾胃之气,因而益肺与肾,故内伤之气者宜之。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故金受火克者宜之。

一补阳而生阴,一补阴以制阳,不可不辨之也。” ③王秉衡《重庆堂随笔》:“沙参清肺,肺气肃则下行自顺,气化咸借以承宣,故清肺药皆通小水。喻氏谓有肺者有溺,无肺者无溺,可以勘破机关。” ④张元素:“肺寒者用人参,肺热者用沙参代之,取其味甘也。” ⑤张山雷《本草正义》:“沙参之味,虽不甚苦,而寒性独着。体质轻清,气味俱薄,具有轻扬上浮之性,故专主上焦,而走肺家。《本经》称其益肺气者,去其热邪,即所以益其正气,本非补益之正义,而后人竟误认为补肺专药,不知肺有余热,清之固宜,而肺气不足,清之已谬。……虽曰沙参轻清,尚不至如蕤、麦、知母之腻滞,然寒性颇盛,肺无热邪,亦足以暗戕生机而酿寒变,缪仲醇仅禁用于肺寒咳嗽,犹嫌其疏而未密耳。

李濒湖《纲目》以沙参主肺痿,亦取其补肺耳。若申言之,则肺痈、肺痿证情近似,而一实一虚,大相反背。

痈者壅塞,本是实热,急须清泄,不嫌寒凉;痿者痿败,已是虚怯,宜所扶持,岂容苦寒!惟肺痿一候,因多咳呛浓痰,虚火犹炽,则沙参清热而不腻,尤为相宜。

又,沙参古无南北之别,石顽《逢原》始言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质虚力微。赵氏《纲目拾遗》引《药性考》谓南沙参形粗,似党参而硬,味苦性凉,清胃,泻火解毒,止咳宁肺。颐按今市肆中北沙参坚实而硬瘦,南沙参空松而肥,皆微甘微苦、气味轻清,而富脂液,故专主上焦,清肺胃之热,养肺胃之阴,性情功用,无甚区别。

上一篇:南赤瓟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