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930页(9662字)
【名称出处】:《本草原始》
【概况】:
异名 缩砂仁、缩砂蜜(《药性论》),缩砂蔤(《海药本草》),阳春砂仁(《中药志》)。
基源 为姜科豆蔻属植物砂仁和缩砂仁的成熟果实或种子。
原植物 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又名阳春砂仁、长泰砂仁(福建)。缩砂仁A.viilosum Lour.var.xanthioides(Wall.ex Bak.)T.L.Wu et Senjen(A.xanthioides Wall.ex Bak.),又名绿壳砂仁(勐腊)。
历史 砂仁古称缩砂密,始载于《药性本草》。据《图经本草》载:“缩砂密生南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已来,三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皮紧厚而皱如粟文,外有刺黄赤色,皮间细子一团,八漏可四十余粒如黍米大,微黄色,七月八月采。”与今砂仁相同。
形态 砂仁株高1.5~3m,茎散生;根茎匍匐地面,节上被褐色膜质鳞片。中部叶片长披针形,长约37cm,宽约7cm,上部叶片线形,长约25cm,宽约3cm,顶端尾尖,基部近圆形,两面光滑无毛,无柄或近无柄;叶舌半圆形,长3~5mm;叶鞘上有略凹陷的方格状网状。
穗状花序椭圆形,被褐色短绒毛;鳞片膜质,椭圆形,褐色或绿色;苞片披针形,膜质;小苞片管状,一侧有一斜口,膜质,无毛,顶端具三浅齿,白色,基部被疏生柔毛;花冠管长约1.8cm;裂片倒卵状长圆柱,白色;唇瓣圆匙形,白色,顶端具二裂而反卷,有黄色小尖头,中脉凸起,黄色而染紫红,基部具二个紫色的痂状斑,具瓣柄;子房被白色柔毛。蒴果椭圆形,成熟时紫红色,干后褐色,表面被不分裂或分裂的柔刺;种子多角形,有浓郁的香气,味苦凉。花期5~6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2分册.124页.图版43)
生境与分布 砂仁栽培或野生于山地荫湿处。
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
缩砂仁与上种不同之处为蒴果成熟时绿色,果皮上的柔刺较扁。花期3~5月,果期7~9月。(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彩图5)生于海拔600~800m的林下潮湿处,分布于云南南部(勐腊、沧源等地)。
。【生药】:
栽培 砂仁为热带、亚热带季雨林中的植物,宜温暖阴湿多雾的气候。
适于生长的年平均温度22~28℃,忌霜冻,忌阳光直射。土壤以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pH4.8~5.6的砂质壤土为佳。用种子育苗移栽,在8~9月采收粒大而饱满的果实作种,随采随播或将种子藏于湿沙中,至翌年春播。播前取出种子,用清水浸种12小时沥干后播种。
按行株距13×5cm开沟点播,深1~2cm,每亩用种量1~2kg。播后覆细土或盖草木灰,再盖草、浇水。
幼苗出土后揭草,搭有荫棚,荫蔽度70%~80%。注意松土除草,施稀薄人畜粪水或尿素2~3次。
冬季和早春,应增加覆盖物,防止冻害。
当幼苗50cm时,可出圃定植。亦可在8~9月或3~4月分株繁殖,截取带1~2个嫩根状茎的壮苗定植。定植,春、秋两季均可进行,但以3~4月春季为好。
一般采用穴栽,株行距各0.7~1m,穴深12~15cm,长方形,每穴栽1株,栽后覆盖松土,浇水定根,并盖草保湿。每年开花前和收果后进行除草,并用堆肥、厩肥和过磷酸钙肥追施2~3次,培土壅根。生长期中,注意荫蔽度的调整,开花结实的植株以50%~60%的荫蔽度为宜。
阳春砂自然结实率甚低,必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将花粉抹到柱头孔上。收果后进行修剪,割去枯、弱、病残苗,利于花果生长。病害有苗疫病、叶斑病和果疫病,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1140波尔多液防治。
虫害钻心虫,在成虫产卵盛期喷洒40%乐果乳剂1000倍液。
采集 砂仁在果将熟时剪下果穗,置竹帘或草席上用微火烘至半天,趁热喷冷水一次,使其骤然收缩,从而果皮和种子团紧密结合,或于果实快干时上覆樟树叶,继用微火(多用砻糠或木炭)烘干,使香气更为浓郁。药材主产于广东的阳春、阳江、罗定、信宜、茂名、恩平、徐闻,广西的东兴、龙津、宁明、龙州和云南南部。缩砂亦在果熟时采摘果穗,置竹帘或水泥地上晒干或用微火烘干。
药材主产于云南南部的临沧、文山、景洪。
鉴别
性状 ①砂仁蒴果椭圆形,长1~2cm,直径1~1.5cm;表面深棕色,具不明显的钝三棱,3~7个着生在果轴上,有短刺状突起,柔软而脆,易断,手触无刺痛感,纵向棱线状维管束隐约可见,顶端有突起的花被残基,基部有果柄痕或连有总果柄。
果皮薄,易纵向开裂,果实3室,每室有种子6~15粒,集结成团,种子团长圆形,具钝三棱,长0.8~1.8cm,直径0.8~1.2cm。种子不规则多面形、卵形或长块状,有棱,长约3mm,直径2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皮深棕色或紫红色,表面有不规则皱纹,背面平坦,略小一端的侧面或斜面有凹陷的种脐,种脊沿腹面成一纵沟,到合点处略为展宽。气芳香而浓烈,味辛。 ②缩砂蒴果类圆形,长1.5~2cm,直径1~1.5cm;表面黄棕色或棕色,有片状突起。种子团类圆球形至长圆形,长0.8~1.4cm,直径0.8~1.2cm;表面棕色或黑棕色,有的外面被一层白衣,不易脱落。散碎的种子为砂仁米,果皮为壳砂。气味略逊于阳春砂。以上两种均以个大、坚实、仁饱满、气味浓厚者为佳。
显微 ①砂仁果皮横切面:外侧呈起伏的波状突起。外果皮为1列薄壁细胞,切向延长。
均为薄壁组织,内侧有维管束排列成一轮,维管束外侧有纤维,导管少。内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
种子横切面:假种皮为长形的薄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1列,径向延长;下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充满棕色色素;油细胞1列,切向延长;再内为色素层,细胞2~3列。内种皮为1列栅状厚壁细胞,深棕色,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小,内含硅质块。
外胚乳细胞淀粉粒,并有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23页.图14) 种子粉末:红灰色或灰棕色。 1)种皮表皮细胞淡黄色或鲜黄色,表面观长条形,直径9~54μm,长至216μm,壁厚3~5μm,非木化。 2)下皮细胞棕黄或棕红色,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类长方形或类长圆形,直径14~29μm,长45~90μm,含棕色或红棕色物,易破碎成色素块。 3)油细胞1列,类长方形,径向约至36μm,切向约至90μm。
4)色素层细胞皱缩,含红棕色或深棕色物。
5)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色素细胞或假种皮细胞中,直径约至30μm。 6)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棕色,表面观多角形,直径13~22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直径9~18μm;断面观细胞排成栅状,径向29~45μm,切向11~27μm,外壁薄,内壁极厚,胞腔位于上端,内含硅质块。 7)外胚乳细胞类长方形,充满由细小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淀粉粒直径2~7μm,有的淀粉团中包埋有细小方晶。
8)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外胚乳、色素层、假种皮细胞中,直径2~14μm。此外,假种皮细胞狭长,内胚乳及胚薄壁细胞含细小糊粉粒,并含脂肪油滴。(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549页.图268) ②缩砂仁粉末:红灰色。
1)种皮表皮细胞黄色或鲜黄色,直径18~36μm,长至320μm。
2)下皮细胞直径11~41μm,长45~81μm。 3)油细胞类方形,径向约至36μm,切向约至46μm。 4)色素层细胞含棕红色或深棕色物。 5)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色素细胞或假种皮细胞中,直径32~49μm。
内种皮厚壁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直径9~25μm,胞腔内含硅质块,直径5~16μm;断面观细胞径向18~36μm,切向10~25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551页 图269)
理化 ①取样品适量,用水蒸馏,提取的挥发油加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点干胶硅G板上,以樟脑、芳樟醇、1,8-桉油素为对照,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展距17cm,喷10%磷钼酸乙醇液,斑点均呈蓝黑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24页.图15) ②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蒸馏,提取的挥发油加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樟脑、醋酸龙脑酯、橙花醇、芳樟醇为对照,以正己烷-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展开后,用1%香荚兰素的硫酸液显色;亦可用环己烷作展开剂。(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453页.图362-2) ③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取挥发油,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点于中性氧化铝板上,以龙脑为对照,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5·5)为展开剂,展开后,喷浓硫酸,加热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454页.图362-3)
加工炮制 取净砂仁,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含芳香醇、橙花叔醇和乙酸龙脑酯[1]。精油含α-侧柏烯(α-Thujene)、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罗勒烯(Ocimene)、柠檬烯(Limonene)、蒈烯-4(δ-3-△4-Carene)、别罗勒烯(Alloocimene)、芳樟醇(Linalool)、樟脑(Camphor)、异龙脑(Iso-borneol)、龙脑(Borneol)、甲酸龙脑酯(Bornyl formate)、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β-榄香烯(β-Elemene)、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β-香柠檬烯(β-Bergamotene)、β-金合欢烯(β-Farnesene)、蛇麻烯(Humulene)、γ-依兰油烯(γ-Muurolene)、γ-榄香烯(γ-Elem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α-金合欢烯(α-Farnesene)、γ-毕澄茄烯(γ-Cadinene)、檀香烯(Santalol),棕榈酸(Palmitic acid)[2]。
参考文献 [1] 云南植物研究 1989;11(3):361 [2] 中草药 1989;20(8):5
【药理】:
缩砂仁2.5~5mg(生药)/ml可使豚鼠及大鼠肠管平滑肌兴奋,加大剂量呈抑制状态。
0.5g/kg的口服剂量能使小鼠的肠道推进运动加快[1]。 砂仁的种子提取物0.5~4g/L对豚鼠离体回肠管节律性的收缩幅度和频率有增加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作用增强[2]。300~600mg/kg小鼠po,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600mg/kg po.对大鼠胃酸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0~100mg/10ml能明显抑制胃蛋白酶的活力,300,600,1200mg/kg能显着促进小鼠的胃肠运输机能。
600mg/kg po,对小鼠戊巴比妥的中枢抑制有明显的协同作用,300,600,1200mg/kg对醋酸所致的扭体反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3]。
0.6g/kg及1.2g/kg po,对由ADP诱发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作用时间相对延长,对花生四烯酸及胶原与肾上腺素混合剂诱发的急性死亡,1.2g/kg有明显的保护作用[5]。
毒性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砂仁煎剂po的最大剂量为25g/kg时,仍无中毒或死亡出现,大鼠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ig各种砂仁热浸液1.62g/kg,连续30d,体重及肝、肾等功能均无异常[1]。
有服用砂仁引起过敏反应的1例报道[4]。
参考文献 [1] 福建中医药 1985;(1):44 [2] 中药材 1985;(3):40 [3] 中国药理通讯 1985;2(3):3 [4] 江苏中医杂志 1987;8(10):10 [5]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0;6(5):32
。【药性】:
性味 辛,温。
①《药性论》:“苦、辛。” ②《海药本草》:“辛,平,咸。” ③《开宝本草》:“辛,温。” ④《纲目》:“辛,温,涩。”
归经 脾、胃经。 ①《本草经疏》:“足太阴、阳明、厥阴、手太阴、阳明、厥阴。” ②《汤液本草》:“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经。” ③《本草再新》:“心、脾经。”
功效 行气宽中,健胃消食,醒脾化湿。
主治 胃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肠炎,痢疾,胎动不安。 ①张元素:“治脾胃气结滞不散。”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③《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 ④杨士瀛:“和中,行气,止痛,安胎。” ⑤《本草蒙筌》:“止恶心,却腹痛。” ⑥《纲目》“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嗝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鲠。” ⑦《本草拾遗》:“主上气咳嗽,奔豚,惊痛邪气。” ⑧《医林纂要》:“润肾,补肝,补命门,和脾胃,开郁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有热者忌服。
①《海药本草》:“得诃子、鳖甲、豆蔻、白芜荑等良。” ②《本草经疏》:“凡腹痛属火,泄泻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咽痛由于火炎,小儿脱肛由于气虚,肿满由于湿热,上气咳嗽由于火冲迫肺而不由于寒气所伤,皆须详察鉴别,难以概用。” ③《药品化义》:“肺有伏火忌之。” ④《得配本草》:“气虚肺满禁用。”。【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沉香、木香,治食滞胃脘,痞满胀痛。
②配干姜,治虚寒泄泻。 ③配白蔻仁,治食少胸闷,脘腹胀痛,胃寒反胃呕吐,消化不良。
④配木香、人参、白术,治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大便溏薄。 ⑤配木香、厚朴,治气滞痞满,胁肋胀痛。
⑥配草果,治寒湿停滞的腹胀、呕吐、不食等症。 ⑦配陈皮、莪术、麦芽,治小儿乳食积滞。 ⑧配桑寄生,治胎动不安,腰部坠痛。 ⑨配苏梗、白术,治妊娠恶阻。
⑩配肉桂,治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⑾配陈皮、半夏,治呕吐。 ⑿配甘草、贯众,治骨鲠。
方选和验方 ①二香散(《医学心悟》)治产后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心腹疼痛,口鼻气冷,吞酸满闷:砂仁、木香、黑姜、陈皮、炙甘草各30g,香附90g(姜汁炒)。
共为末,每服6g,生姜汤调下。 ②快膈消食丸(《直指小儿方》)治小儿乳食积滞:缩砂仁、橘皮、京三棱、莪术、神曲、麦芽各15g,香附子30g(炒)。上药研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食后用白汤送下。 ③捷效丸(《仙拈集》)治黄胖水肿:砂仁、川椒各30g,针砂(醋炒红)90g,大麦不拘多少(炒,磨面),大黑枣500g(去核、皮)。
将大麦面打糊,共捣为丸。每服6g,早晚用好酒送下。
④清气散(《魏氏家藏方》)治脾胃虚弱,脏腑夹寒,中气不和,清浊不分,停痰积冷,腹内臌胀,肠鸣飱泄,手足厥冷,脐腹疼痛,呕吐恶心、胸膈不快,困倦乏力,肢节怠堕:缩砂仁、白豆蔻仁、白茯苓(去皮)、诃黎勒(炮,取肉用)各7.5g,人参(去芦)、京三棱、胡椒、良姜(炒)各15g,檀香、丁香(不见火)30g,木香7.5g(不见火),干姜(炮、洗)、橘红各45g,甘草60g(炙),青皮(汤泡,去瓤)7.5g。上为细末。每服6g,入盐少许,煎大枣汤调下,或用盐开水冲服亦可,不拘时候。 ⑤缩砂汤(《仁斋直指方》)治大肠虚而夹热,脱肛红肿:缩砂、黄连、木贼各等份,上药为末。每服6g,米饮调下。 ⑥缩砂散(《普济方》)治骨鲠:缩砂仁、甘草、贯众各等份。
上药捣为粗末,以帛裹少许含之,旋旋咽津。久则随痰出。 ⑦缩砂酒(《纲目》)消食和中,下气止心腹痛:砂仁炒研,袋盛浸酒,煮饮。 ⑧香砂平胃散(《医宗金鉴》)治伤食腹痛:苍术(米泔水浸,炒)、陈皮、厚朴(姜炒)、甘草(炙)、缩砂(研)、香附(醋炒)、南山楂、神曲(炒)、麦芽(炒)、枳壳(麸炒)、白芍(炒)。
药引用生姜,水煎服。 ⑨香砂六君子丸(《中药成方配本》)治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广木香24g,西砂仁24g,炒党参60g,炒白术60g,茯苓60g,炙甘草30g,炒广皮30g,制半夏60g。
共研细末,每料用生姜、枣子各30g,煎汤代水泛丸,如绿豆大,约成丸300g。每日2次,每次6g,食后开水吞服。 ⑩缩砂散(《济生方》)治妊娠胃寒气逆,呕吐不食:缩砂仁不拘多少,上为细末。
每服6g,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⑾缩砂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滑泄,肛头脱出:缩砂30g。去皮为末,每用3g,以猪腰子1片批开,入药末在内,绵系,米泔煮熟,与儿食之,次服白矾丸。
⑿砂沉胶囊(河南中医 1990;(3)) 治脾胃病:上等砂仁、沉香各等份,研细末,混匀装胶囊。每粒0.3g,每次4粒,每日2~3次,饭前服用,7天为1疗程。
单方应用 ①《仁斋直指方》:“治牙齿疼痛:缩砂常嚼之。” ②《事林广记》:“治一切食毒:缩砂仁末,水服3~6g。” ③《简便单方》:“治痰气膈胀:砂仁捣碎,以萝卜汁浸透,焙干为末。每服3~6g,食远,沸汤服。
”
食疗 ①《福建药物志》:“治胃痛:砂仁9~15g,炖猪肚服。” ②《老老恒言》:“治呕吐,腹中虚痛:砂仁5g,研为细末,大米50g,砂糖适量。加水500ml,煮至米开汤未稠时取砂仁末调入粥中,以文火稍煮数沸,待粥稠即停火待服,每日早晚餐,温热服食。” ③《饮食疗法》:“治胃寒呕吐,妊娠呕吐:砂仁5g,生姜汁10ml。加清水150ml,隔水炖30分钟,去渣,缓缓饮之。” ④《饮食疗法》:“治小儿脾虚久泻引起的脱肛:砂仁3g,研末,猪肾1个洗净切片,与砂仁末拌匀,加油盐少许调味,蒸熟服食。”。【医药家论述】:
①王好古《汤液本草》:“缩砂,与白檀、豆蔻为使则入肺;与人参、益智为使则入脾;与黄柏,茯苓为使则入肾;与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缩砂蜜,辛能散,又能润;温能和畅通达。虚劳冷泻,脾肾不足也,宿食不消,脾胃俱虚也,赤白滞下,胃与大肠因虚而湿热与积滞客之所成也。
辛以润肾,故使气下行,兼温则脾胃之气皆和,和则冷泻自止,宿食自消,赤白滞下自愈;气下则气得归元,故腹中虚痛自已也。
”“缩砂蜜,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本非肺经药,今亦有用之于咳逆者,通指寒邪郁肺,气不得舒,以致咳逆之证。若咳嗽多缘肺热,此药即不应用矣。” ③李时珍(《纲目》):“按韩《医通》云: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
又云:缩砂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之旨也。” ④倪朱谟《本草汇言》:“砂仁,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盖气结则痛,气逆则胎动不安,此药辛香而窜,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暖肺醒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所以善安胎也。
”沈则施曰:“砂仁温辛香散,止呕通膈,达上气也;安胎消胀,达中气也;止泻痢、定奔豚,达下气也。与木香同用,治气病尤速。” ⑤贾所学《药品化义》:“砂仁,辛散苦降,气味俱厚。主散结导滞,行气下气,取其香气能和五脏,随所引药通行诸经。
若呕吐恶心,寒湿冷泻,腹中虚痛,以此温中调气;若脾虚饱闷,宿食不消,酒毒伤胃,以此散滞化气;若胎气腹痛,恶阻食少,胎胀不安,以此运行和气也。” ⑥陈士铎《本草新编》:“砂仁,止可为佐使,以行滞气,所用不可过多,用之补虚丸中绝佳,能辅诸补药,行气血于不滞也。补药味重,非佐之消食之药,未免过于滋益,反恐难于开胃。入之砂仁,以苏其脾胃之气,则补药尤能消化,而生精生气,更易之也。
”“砂仁止入脾,而不入肾,引补肾药入于脾中则可,谓诸补药必借砂仁,引其由脾以入肾,则不可也。《神农本草》并未言其入肾,不过说主虚劳冷泻耳。夫冷泻有专属乎脾者,何可谓脾寒俱是肾寒。” ⑦黄元御《玉楸药解》:“缩砂仁,和中调气,行郁消滞,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阳而化谷,呕吐与泄泻皆良,咳嗽与痰饮俱妙。善疗噎膈,能安胎妊,调上焦之腐酸,利下气之秽浊。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胃逆。
凡水胀肿满,痰饮咳嗽,噎膈泄利,霍乱转筋,胎坠肛脱,谷宿水停,泄秽吞酸诸证,皆升降反常,清陷浊逆故也。
泄之则益损其虚,补之则愈增其满,清之则滋其下寒,温之则生其上热。惟以养中之味,而加和中之品,调其滞气,使枢轴回旋运动,则升降复职,清浊得位,然后于补中扶土之内,温升其肝脾,清降其肺胃,无有忧矣。和中之品,莫如砂仁,冲和调达,不伤正气,调醒脾胃之上品也。
” ⑧黄宫绣《本草求真》:“缩砂,书号为醒脾调胃要药。其言醒脾调胃,快气调中,则于腹痛痞胀有功,入大肠则于赤白泻痢有效,入肺则于咳嗽上气克理。
至云咳嗽安胎,并咽喉口齿浮热能消,亦是中和气顺之意。若因实热而云胎气不和,水衰而见咽喉口齿燥结者,服之岂能是乎。故虚实二字,不可不细辨而详察耳。” ⑨张山雷《本草正义》:“缩砂蔤,虽辛温能升,未尝不治中、下二焦之气,尤以专治肝肾为特长。甄权谓温暖肝肾,藏器谓治上气奔豚,盖皆有见于此。又如肠癖滞下一症,腹痛皆由气滞,必以调气为要务,然须疏通开泄,宜降而不宜升,故芳香辛温,升阳动火之药,皆在禁例。
惟砂仁既能治虚寒之泄泻,似乎亦在升清消滞一边,而《开宝》竟以主治赤白痢疾,此症惟湿热积滞为独,温升之品,宁非大忌。不知砂仁气辛,虽似温升,而开泄下降,是其本色。且能破滞解结,则虽湿热实积,亦不妨藉为引导,直入下焦而通瘀滞,不患其升举秽浊,上逆为虐。故甄权又以为止休息气痢,濒湖引《药性论》,谓治冷滑下痢不禁,则温涩之中,尚有行气消积之作用在,固不可与肉蔻、益智之一味温涩者同日而语。石顽谓今人治血痢亦多用之,若积欲尽时,良非所宜。岂不以消滞导淤,是其所长,故适宜于积滞初下之症。
又谓新产忌之,恐其辛温燥而动血,于以知砂仁泄降下气,力量颇专,与其它辛温芳香之药,以气用事,能升而不能降者,显然有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