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虫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952页(3019字)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 蜚虻(《本经》),虻(《本草崇原》),牛蚊子(《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绿头猛钻(《青海药材》),牛苍蝇(《浙江中药手册》),瞎虻虫、瞎蚂蜂(《河北药材》),瞎蠓(《中药志》),牛魔蚊(《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虻科虻属动物华虻等近缘昆虫的干燥雌虫。虻科中黄虻属有2种,虻属有20余种,均供药用。

原动物 华虻Tabanus mandarinus Schiner,又名中华虻、白斑虻、灰虻(《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 雌虫体长16~18mm,灰黑色种。

前额黄灰,基胛近卵圆形,黄棕色。触角第1环节基部棕红色,有明显锐角突起,翅透明,翅脉棕色,胸部背板灰色,有5条明显的黑灰纵带。腹部圆钝形,有明显的白斑。雄虫与雌虫相似,较雌虫稍大,仅腹部呈圆锥形。

(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附图7页.图145)

生境与分布 常居于草丛及树林中,性喜阳光,多在白昼活动。雌虫吸食牛等动物血液,雄虫不吸血,吸食植物汁液。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秋季用蝇拍轻轻拍取雌性全虫,用线穿起,晒干或阴干。

药材主产于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河南。

鉴别 虫体长椭圆形,长1.5~2cm,宽5~10mm。头部黑褐色,复眼大多已脱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壳状而光亮,翅长超过尾部,胸部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对,多碎断,腹部棕黄色,有6个体节。质轻而脆,易破碎。

气臭,味苦咸。以个大、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加工炮制 炒虻虫 ①取净虻虫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微炒,取出放凉。 ②米炒虻虫 取净虻虫与米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米呈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米粒,摊凉。每100kg虻虫,用米20k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总脂肪酸1.73%,其中棕榈酸占30.20%,硬脂酸12.38%,油酸35.64%,亚油酸6.44%,未检定脂肪酸15.34%。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1;12(2):35

【药理】:

虻虫水提物,按540mg/kg及270mg/kg的口服剂量连续给药7d,能显着延长大的出血时间,减少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高剂量组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0;10(3):260

【药性】:

性味 苦,凉。

有毒。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别录》:“有毒。” ③《医林纂要》:“辛、苦、咸,寒。”

归经 入肝经。 ①《纲目》:“肝经血分。” ②《要药分剂》:“入肝经。”

功效 逐瘀,破积,调经。

主治 治癥瘕,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 ①《本经》:“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②《别录》:“主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 ③《日华子本草》:“破癥结,消积脓,堕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研末0.3~0.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①《药性论》:“恶麻黄。” ②《本草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服之堕胎。” ③《本草经疏》:“伤寒发黄,脉沉急,少腹硬,如小便不利者为无血证,非蓄血也,不宜用;瘀血未审者不宜用;女子月水不通,由于脾胃薄弱,肝血枯竭,而非血结闭塞者不宜用;孕妇腹中有癥瘕积聚,不宜用。凡病气血虚甚,形质瘦损者忌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牡丹皮,治折瘀血。

②配松香,为末置膏药中贴患处,治肿毒。 ③配水蛭,治经闭,癥瘕积聚,跌仆瘀肿等症。 ④配水蛭、大黄、桃仁,治腹部包块。 ⑤配水蛭、当归、赤芍、川芎,治瘀血经闭。

方选和验方 ①地黄通经丸(《妇人良方》)治月经不行,或产后恶露脐腹作痛:熟地黄120g,虻虫(去头、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黄,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50枚。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5~7丸,空心温酒下。

②没药散(《活法机要》)治血运血结,或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运于胁肋:炒虻虫、没药各3g,炒水蛭6g,麝香少许,为细末。用当归、川芎各60g,熟地黄、芍药、鬼箭羽、红花、延胡索各30g,为粗末。

每服15g,煎汤调服。 ③抵当汤(《伤寒论》):“治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虻虫(去足、翅)、水蛭(熬)各30个,桃仁20个(去皮、尖),大黄90g(酒洗)。上4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不下,更服。

” ④《千金方》:“治折瘀血:虻虫20枚,牡丹37g。上2味,治下筛,酒服3.7g,血化为水。

”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肿毒:虻虫、松香等份。为末,置膏药中贴患处。

” ⑥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2;(4):“治心绞痛:虻虫6~12g,陈皮12g。气虚加党参15g,阴虚加玉竹12g。

每日1剂,连服30天为1疗服。”

单方应用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血瘀经闭:虻虫1.5~3g,煎服。孕妇及无瘀积者禁用。” ②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2;(1):“治内痔出血:虻虫粉3~12g。每日1次。冲服。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②《本经》:“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③(日)吉益东洞等《药徵续编》:“按用虻虫之方,曰破积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妇人经水不利下,曰为有血,曰当下血,曰瘀热在里,曰如狂,曰喜忘,是皆为血证谛也。然不谓一身瘀血也,但少服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硬满,或曰少腹满,不问有瘀血否,是所以为其证也。” ④缪希雍《本草经疏》:“蜚虻,其用大略与虫相似,而此则苦胜,苦能泄结,性善啮牛、马诸畜血,味应有咸,咸能走血。

故主积聚癥瘕一切血结为病,如《经》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闭塞咽喉,故主喉痹结塞也。

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当汤、丸,大黄虫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脏腑宿血结积有效也。”

上一篇:虾蟆肝 下一篇:思茅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