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982页(1649字)
【名称出处】:《东北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 椿树子(《生生编》),椿芽树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椿尖花(《重庆草药》),香椿铃(《陕西中药志》)。
基源 为楝科香椿属植物香椿的果实。香椿属全世界约15种;中国有3种及5变种,可作药用的有2~3种。
原植物 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
形态 落叶乔木,树皮赭褐色,片状剥落,幼枝被柔毛。双数羽状复叶,长25~50cm,有特殊气味;小叶10~22片,对生,叶片纸质,矩圆形至披针状矩圆形,长8~15cm,宽2~4cm,两面无毛,或仅下面脉腋内有毛。
圆锥花序顶生,花芳香;萼短小;花瓣5,白色;退化雄蕊5枚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有沟纹5条。蒴果长椭圆形或近卵形,长1.5~2.5cm,5瓣裂开。种子椭圆形,一端有膜质长翅。花期5~6月,果期8~9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405页.图139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村边、路旁及房前屋后。分布于中国华北至东南或西南各地。
。【生药】:采集 秋季采收果实,晒干。
鉴别 果实长2.5~3.5cm,果皮开裂为5瓣,深裂至全长2/3左右,裂片披针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细纹理,内表黄棕色,光滑,厚约2.5mm,质脆。果轴圆锥形,顶端钝尖,黄棕色,有5条棕褐色棱线,断面内心松泡色黄白。
种子着生于果轴及果瓣之间,5列,种子有极薄的种翅,黄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状,种仁细小。气微弱。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附 树皮含川楝素(Toosendanin)、洋椿苦素(Cedrelone)、甾醇、鞣质。叶含挥发油[1,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30 [2]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86
【药性】:
性味 《四川中药志》:“温,辛、苦。”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肝、肺等经。”
功效 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 风寒外感,心胃气痛,风湿关节疼痛,疝气。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发汗,治心胃气痛。” ②《四川中药志》:“除风寒,治冷骨风及风湿关节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①配龙骨、牡蛎,治胸腹气痛。
②配寻骨风、杜仲、金狗脊,治风湿关节痛。
方选和验方 ①《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虚火头痛:香铃子6g,白菊花9g,生牡蛎18g。水煎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风寒外感:香椿子、鹿衔草。水煎服。” ③《湖南药物志》:“治胸痛:香椿子、龙骨。研末冲开水服。”
单方应用 ①《湖南药物志》:“治疝气痛:香椿子15g。水煎服。” ②《贵州中医验方》:“治痔漏:香椿子、饴糖。蒸服。” ③《青岛中草药手册》:“治鱼刺鲠咽:香椿子6g,威灵仙12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