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叶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985页(1298字)

【名称出处】:《红河中草药》

【概况】:

异名 樟木树(《中药大辞典》),梅棠、中拆旺、中亥、中火光、中文、中俄、中民(云南西双版纳傣语)。

基源 为樟科樟属植物黄樟的枝叶。

原植物 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um(Jack)Nees[C.porrectum(Roxb.)Kosterm.]

形态 常绿乔木,高10~20m,树干通直;树皮深灰褐色,上部为灰黄色,深纵裂,小片剥落,内皮带红色,具樟脑气味;枝条粗壮,绿色,幼枝具棱角,无毛,芽被绢毛。叶柄长1.5~3cm,叶片革质,互生,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6~12cm,宽3~6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或带粉绿色,两面无毛,全缘,叶脉羽状,侧脉4~5对,与中脉在两面均明显,侧脉脉腋上面不明显突起,下面无明显的腺窝。圆锥花序着生于枝条上部腋生或近顶生,长4.5~8cm,总梗长3~5.5cm,花小,两性,花被筒短,长约1mm,倒锥形,花被片6,绿带黄色,宽长椭圆形,长约2mm,外面无毛,内面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排成3轮,第3轮雄蕊较长,近基部有一对具短柄的心形腺体。花丝稍扁平,花药卵圆形,4室,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三角状心形;子房卵球形,无毛。果肉质球形,直径6~8mm,成熟时黑色;果托狭长倒锥形,红色,有纵条纹。

花期3~5月,果期4~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18页.图1635)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海拨15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或山坡林缘。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印度、尼泊尔、缅甸至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叶,阴干。

【化学】:

含挥发油0.6%~2%,其主成分为樟脑。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80

【药性】:

性味 微辛,温。

功效 止血,祛风除湿,止痛。

主治 外伤出血,风湿疼痛,皮肤瘙痒,胃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煎水洗、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广西本草选编》:“治皮肤瘙痒:鲜香樟叶适量,煎水洗。” ②《恩施中草药手册》:“治痈肿:香樟叶适量,捣烂外敷。”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骨痛,胃痛,胃肠炎,跌打损伤,感冒:黄樟叶9~15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

上一篇:香蕉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