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164页(2251字)

【名称出处】:《千金.食治》

【概况】:

异名 栗(《经》),板栗(《唐本草》),子、子(《医心方》),大栗(浙江、江苏)。

基源 为壳斗科栗属植物板栗的种子。栗属全世界约有12种;中国有4种,其中有2种入药。

原植物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

历史 栗,《诗经》始载之。

宋《图经本草》云:“栗处处有之。……木高二三丈,叶极类栎,四月开花,青黄色,长条似胡桃花,实有房猬,大者如拳,中子三五。”所指均系此种。

形态 落叶乔木,高15~20m;幼枝被灰褐色绒毛;无顶芽。叶成2列,长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9~18cm,宽4~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锯齿,齿端芒状,下面有灰白色短绒毛,侧脉10~18对,叶柄长1~1.5cm。

雄花序穗状,直立,雌花生于枝条上部的雄花序基,2~3朵生于总苞内。壳斗球形,连刺直径4~6.5cm;苞片针形,有紧贴星状柔毛;坚果当年成熟,2~3个,侧生的2个半球形,直径2~2.5cm,褐色。

花期5~7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10页.图81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向阳、干燥的沙质土壤。

广泛栽培于辽宁、河北、黄河流域和以南各地。。

【化学】:

含有蛋白质5.7%,脂肪2.0%,碳水化合物62%,灰分1.3%,淀粉25%及维生素B,脂肪酶。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植物志.第2册.科学出版社,1951:63

【药性】:

性味 甘,温。

①《别录》:“咸,温。” ②陶弘景:“甜。” ③《滇南本草》:“甘,平。”

归经 入脾、胃、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 ②《本草求真》:“入肾、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功效 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

主治 反胃,泄泻,腰脚软弱,吐、衄、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 ①《别录》:“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肌。” ②《千金·食治》:“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 ③《唐本草》:“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 ④《食性本草》:“理筋骨风痛。” ⑤《日华子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7个。生嚼罨恶刺,并敷瘰疬肿毒痈。” ⑥《图经本草》:“活血。” ⑦《滇南本草》:“治山岚障气,疟疾,或水泻不止,或红白痢疾。用火煅为末。

每服9g姜汤下。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症俱可用。

” ⑧《滇南本草图说》:“治反胃。”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①孟诜:“栗子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 ②《本草衍义》:“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膈食,往往致小儿病。” ③《得配本草》:“多食滞脾恋膈,风湿病者禁用。” ④《随息居饮食谱》:“外感未去,痞满疳积,疟疾,产后,小儿病人不饥、便秘者并忌之。”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经验方》:“治肾虚腰膝无力:栗楔(栗房当心一子)风干,每日空心食7枚,再食肾粥。” ②《濒湖集简方》:“治金刀斧伤:独壳大栗研敷,或仓卒捣敷亦可。” ③《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筋骨肿痛:板栗果捣烂敷患处。” ④《备急方》:“治小儿疳疮:捣栗子涂之。” ⑤《安徽中草药》:“治脾虚泄泻,腰脚软弱:栗肉煮熟食。” ⑥《安徽中草药》:“治筋骨损伤肿痛:栗肉嚼烂敷患处。”

食疗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治小儿脚弱无力,3~4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气管炎:板栗肉250g。煮瘦肉服。” ③《湖北中草药志》:“治腰腿酸软:栗肉1000g。蒸熟研粉,每次30g,日服2次。

” ④《食治本草》:“治肾虚腰痛,腿脚无力,脾虚腹泻:栗粉30g,糯米50g(小儿减半),细盐少许,水400ml。砂锅文火煮粥.早晚各1次,温服。

”。【医药家论述】:

①苏颂《本草图经》:“粟房当心一子谓之栗楔,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乃略暴干,去其水气,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

” ②李时珍《纲目》:“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20~30枚顿愈。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

《经验方》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10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盖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煮蒸。仍须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

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 ③黄元御《玉楸药解》:“栗子,补中助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多食则气滞难消,少啖则气达易克耳。”

上一篇:豇豆根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