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矢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235页(1671字)
【名称出处】:《海南植物志》
【概况】:
异名 黄花菜(《纲目》)。
基源 为白花菜科白花菜属植物臭矢菜的全草及种子。白花菜属约150种,中国有3种。
原植物 臭矢菜Cleome viscosa L.[Polanisia viscosa(L.)DC.;P.viscosa(L.)Wight et Arn.],又名蚝猪钻麻(浙江),羊角草(福建、广西)。
历史 《纲目》以黄花菜之名始载于白花菜条下,引《食物本草》载:“一种黄花者,名黄花菜,形状相同,但花黄也”,按其所述,应为本种。
形态 一年生草本,直立,高25~100cm,植株具臭味。茎分枝,淡绿色,有纵沟槽,具粘质腺毛。
叶互生,叶柄长1.5~3.5cm,指状复叶,小叶3~5片,稀为7片,膜质,近无柄;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3cm,宽1~1.5cm,侧生者较小,基部楔形,全缘,边缘有细缘毛,顶端钝或有时有小尖头,两面均有乳头状小腺毛或无毛;侧脉5~7对。总状花序顶生,具叶状苞片,3裂;花梗长1~2cm,被毛;萼片4,披针形,长约4mm,外有粘质;花瓣4,黄色,基部紫色,狭倒卵形,无爪,长8~10mm;雄蕊10~20枚,着生于花盘上,花丝短于花瓣,花药黄色;子房1室,圆柱形,密生淡黄色腺毛,无子房柄。
蒴果圆柱形,有粘质腺毛,长4~10cm,宽3~4mm,具明显纵条纹。种子多数,褐色,有皱纹。花期7~9月,果期9~10月或全年。(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9页.图1788)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海南、广西、云南。。【化学】:
全草含麦角甾-5-烯-3-O-α-L-鼠李吡喃糖甙(Ergast-5-ene-3-α-Lrhamnopyranoside)、5,4′-二-O-甲基圣草酚-7-O-β-D-葡萄糖甙(5,4′-DiO-methyleriodictyol-7-O-β-D-glucoside)。
叶含醉蝶花内酯(Cleomeolide)[1]。近来,从地上部分又分得醉蝶花酸(C1eomaldeic acid)[2]。种子含醉蝶花桑特灵(Cleosandrin)、醉蝶花木脂素甲、乙(Cleomiscosin A、B)、豆甾-5,24(28)-二烯-3β-O-α-L-鼠李糖甙[1]。
根含β-香树脂醇、蛇麻脂醇、3′,4′,5-三羟基-黄烷酮-7-O-α-L-鼠李糖甙(3′,4′,5-Trihydroxyflavanone-7-O-α-L-rhamnoside)、柚皮素-4′-半乳糖甙(Naringenin-4′-galactoside)、二氢山柰酚-4′-木糖甙(Dihydrokaempferol-4′-xyloside)[1]。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7 [2] Phytochemistry 1990;29(2):666。【药性】:
性味 苦、辛,温。
有毒。
功效 散瘀消肿,去腐生肌。
主治 跌打肿痛,劳伤腰痛。
用法用量 鲜全草适量捣烂,酒炒外敷。
疮疡溃烂,全草适量水煎外洗,并用全草研粉撒布患处。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劳伤腰痛,疮疡溃烂:臭矢菜鲜全草捣烂,酒炒外敷或水煎外洗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