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260页(4550字)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女葳花(《本经》),马捅花(湖南),苕华(《本经》),堕胎花(云南)。
基源 为紫葳科凌霄属植物凌霄的花。凌霄属全世界2种,1种原产北美洲,另1种原产中国和日本,现两种中国均有,均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 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Thunb.)Loisel.(Bignonia grandiflo ra Thunb.),又名紫葳(《植物名实图考》),白狗肠(广西),接骨风(四川),藤五加(贵州),过路蜈蚣(湖南),接骨丹(湖北),九龙下海(江西),五爪龙(江苏),上树龙(安徽),吹风亭(河南),倒挂金钟、九重藤、红花倒水莲(广东、广西),追风箭、争墙风、钻方风、黄花凌霄(湖南),藤罗(贵州)。
历史 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原名紫葳。
《纲目》载:“俗谓赤艳曰紫葳,此花赤艳,故名。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
”《图经本草》载:“今处处皆有,多生山中,人家园圃亦或种莳之,初作藤,蔓生依大木,久延直至颠,其花黄赤,夏中乃盛……。今医家多采花干之。”《纲目》云:“凌霄野生,蔓长数尺,得木而上即高数丈,年久者藤大如杯。春初生枝,入妇人血崩风毒药……”一枝十余数叶,尖长有齿,深青色,自夏至秋开花,一枝十余朵,大如牵牛花,而头开五瓣,赭黄色,有细点,秋深更赤,八月结荚如豆荚,长3寸许,其子轻薄如榆仁,马兜铃仁…。”按以上形态描述与现在用的凌霄花完全相同。
形态 攀援藤本。
茎木质,表皮脱落,枯褐色,以气生根攀附它物之上。叶对生,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9枚,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两侧不等大,长3~6cm,宽1.5~3cm,侧脉6~7对,两面无毛,边缘有粗锯齿;叶轴长4~13cm;小叶柄长5(~10)mm。顶生疏散的圆锥花序,花序轴长15~20cm。花萼钟状,长3cm,分裂至中部,裂片披针形,长约1.5cm。
花冠内面鲜红色,外面橙黄色,长约5cm,裂片半圆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筒近基部,花丝线形,细长,长2~2.5cm,花药黄色,个字形着生。
花柱线形,长约3cm,柱头扁平,2裂。蒴果顶端钝。
花期5~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9卷.5页.图版1、图1-3)
生境与分布 本种宜温湿环境,分布于长江流域各地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在台湾省有栽培。。【生药】:
栽培 适于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略耐阴。
幼苗期宜稍庇荫。对土壤要求不严,~般壤土均可栽植。主要在春季或雨季进行扦插繁殖,截取2~3年生的藤茎,剪成15~20cm长的插条,以株行距各17cm插于苗床,保持土壤湿润,待生根成活后再行定值,按行株距66×40cm穴栽。亦可在3~4月或8~9月间进行压条繁殖,将藤茎压埋,露出枝梢,待生根后再与母株切分,另行移植。或在早春进行分株繁殖,但很少用播种繁殖。定植后应设支柱搭架,注意中耕除草,开花前追肥。
每年萌芽返青前可行疏剪,以利开花茂密。
采集 7~9月择晴天采摘将开放的花朵,晒干或文火烘干,烘干能保持花的原色。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
鉴别 花多皱缩卷曲或折叠,长3~7cm。花萼钟状,中部5裂,裂片披针形,有纵脉10条,其中5条不显着,花冠卷曲,黄棕色,5裂,筒部稍长于萼齿,雄蕊花药个字形,黑棕色。气微香,味微苦而略酸。
以朵大、色棕黄、无花梗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化学】:花含芹菜素、β-谷甾醇[1]。
附 叶含环烯醚萜甙类物质:凌霄花甙(Campsiside)(1)[2,3]、5-Hydroxycampsiside、Campneoside Ⅰ、Campneoside Ⅱ、5-羟基凌霄恩甙(5-Hydroxycampenoside)(2)、洋丁香甙(Acteoside)、β-Hydroxyacteoside、Tecomoside、Cachineside Ⅰ[3]、CachinesideⅢ、Ⅳ、V[4]。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1;12(8):377 [2] Chem pharm Bull 1985;33(6):2220 [3] Phytochemistry 1985;24(1):139 [4] Heterocyles 1986;24(9):2593
【药性】:
性味 酸,凉。
①《本经》:“酸,微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雷公、岐伯:辛。扁鹊:苦,寒。
黄帝:甘。
” ③《履巉岩本草》:“辛,有毒。” ④《本草备要》:“甘、酸而寒。”
归经 入肝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经,行血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肝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肾经。”
功效 凉血祛瘀。
主治 血滞经闭,癥瘕,血热风痒,酒齇鼻。
①《本经》:“主妇人产妇余疾,崩中,癥瘕,血闭,寒热羸瘦。” ②《药性论》:“主热风,风痫,大小便不利,肠中结实,止产后崩血不定,淋沥。” ③《日华子本草》:“治酒齇,热毒风,刺风,妇人血膈,游风,崩中,带下。” ④《履巉岩本草》:“降诸草毒。” ⑤《医林纂要》:“缓肝风,泻肝热。治肝风巅顶痛。
” ⑥《天宝本草》:“行血通经。治跌打损伤,痰火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为散。外用:研末调涂。
使用注意 气血虚弱及孕妇忌服。 ①《药性论》:“畏卤咸。” ②《本草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本草经疏》:“长于破血消瘀,凡妇人血气虚者,一概勿施,胎前断不宜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①配桂心、当归、木香,治妇人久积风冷,小腹疼痛。
②配山栀子,治酒齇鼻。 ③配黄连、白矾、雄黄,治诸癣。
④配硫黄、腻粉、胡桃,治鼻生疱。
方选和验方 ①紫葳散(《鸡峰普济方》)治妇人、室女月候不通,脐腹绞痛,一切血疾:紫葳60g,当归、茂(蓬莪术)各30g。
上为细末。空心冷酒调下6g,如行10里许,更用热酒调1服。 ②紫葳散(《杨氏家藏方》)治肺有风热,鼻生齇疱:凌霄花15g(取末),硫黄30g(别研),腻粉3g,胡桃4枚(去壳)。先将前3味和匀,后入胡桃肉,同研如膏子,用生绢蘸药频频揩之。 ③《证治准绳》:“治风湿兼热,诸癣不愈:凌霄花、黄连、白矾各7.5g,雄黄、天南星、羊蹄根各15g。为细末,用生姜汁调药擦患处;如癣不痒,用清油调擦。” ④《太平圣惠方》:“治妇人久积风冷,气血不调,小腹绞刺疼痛:凌霄花、桂心各15g,当归、木香、没药各30g。研为散,每服3g,热酒调下。
” ⑤《岭南采药录》:“治酒齇鼻:凌霄花、山栀子。上等份,为细末。每服6g,食后茶调下,日进2服。” ⑥《安徽中草药》:“治湿疹:凌霄花、黄连、白矾、雄黄各1份。研细末,撒患处。” ⑦《青岛中草药手册》:“治皮肤湿癣:凌霄花、土大黄各适量,酌加枯矾,共研细末,外搽患处。”
单方应用 ①《徐氏胎产方》:“治女经不行:凌霄花为末。每服6g,食前温酒下。” ②《广利方》:“治崩中漏下血:凌霄花末,温酒服6g,日三。” ③《医学正传》:“治通身痒:凌霄花末,酒调服3g。” ④《传信适用方》:“治痫疾:凌霄花,为细末。每服9g,温酒调下,空心服。
” ⑤《浙江民间草药》:“治大便后下血:凌霄花,浸酒饮服。” ⑥《履巉岩本草》:“治误食草药毒者:每用凌霄花同黑豆一处蒸熟,拣去花,只服豆3~5粒。” ⑦《安徽中草药》:“治风疹皮肤瘙痒:凌霄花3g,研末,黄酒送服。”。
【医药家论述】:
①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凌霄花,治血中痛之要药也,且补阴捷甚,盖有守而独行,妇人方中多用何哉。” ②李时珍《纲目》:“凌霄花及根,甘酸而寒,茎叶带苦,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故主产乳崩漏诸疾及血热生风之证也。”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紫葳,入肝行血之峻药,故主妇人产乳余疾,及崩中、癥瘕、血闭寒热、羸瘦诸证;至于养胎,决非其性之所宜,用者慎之。” ④刘若金《本草述》:“紫葳之气寒,其味咸先而胜,苦后而杀,知入血而散热结无疑矣。第丹溪云补阴甚捷,在濒湖又言入血分而去伏火,固非专于通行者也。
如缪希雍以为行血峻药,或亦据《本草》所谓治癥瘕、通血闭而云乎?讵知甄权云治热风,《日华子》云治热毒风,盖化热毒风,即血中所郁之热,化而为毒风也。性虽主行,然必其能补阴而后能除热毒风,是即行为补也。
如疑其止能行血,试思此味何以复畏卤咸?盖多食咸则伤血,畏伤血者,必非峻于行血者也。丹溪言其有守而能独行,又岂臆说欤。” ⑤张志聪《本草崇原》:“紫葳,近时用此为通经下胎之药。仲景鳖甲煎丸,亦用紫葳以消癥瘕,必非安胎之品,《本经》养胎二字,当是堕胎之讹耳。” ⑥张璐《本经逢原》:“凌霄花,癥瘕血闭,血气刺痛,疠风恶疮多用之,皆取其散恶血之功也。” ⑦黄宫绣《本草求真》:“凡人火伏血中,而见阳结血闭,风痒、崩带、癥瘕,一切由于血瘀而成者,所当用此(凌霄花)调治。盖此专主泻热,热去而血自活也。是以肺痈之药,多有用此为君。妊娠用此克安者,以其内有瘀积,瘀去而胎即安之意也。所云孕妇忌服者,恐其瘀血既无,妄用恐生他故也。此为女科必用之药,但当相症施治耳。” ⑧张德裕《本草正义》:“凌霄之花,吴普谓神农、雷公、岐伯皆作辛,扁鹊苦咸,能消清血分之热,故可以活血行滞,而亦可治带下崩中。《本经》专主妇人产乳余疾,正以初产乳子之时,阴血已虚,孤阳偏旺,最宜此酸咸微寒,直入血分,借以固护既耗之元阴,而收摄浮游之阳焰。可见古人之治产后,皆以助阴抑阳为主,正与晚近庸俗之见,产后妄用温补,耗烁阴液者,两得其反。
又治崩中,则专以亢阳妄行,不能自摄之崩中而言,非谓可以统治血虚不守之崩陷。癥瘕血闭,盖亦以为血热太甚,灼烁成瘀者言之,亦非阴寒凝结之癥瘕闭塞可知。又曰寒热羸瘦,则又血虚内热,形消臞瘠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