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337页(4710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通脱木(《本草拾遗》),寇脱(《山海经》),葱草(《本草汇言》),白通草(《药性切用》),通花(《草木便方》),大通草(《四川中药志》),通花五加(《湖南药物志》)。
基源 为五加科通脱木属通脱木的茎髓。通脱木属为中国特产属,仅2种。
原植物 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Hook.)K.Koch
历史 通草又名通脱木,始载于《本草拾遗》,云:“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草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
”《图经本草》载:“生江南,高丈许,大叶似荷而肥,茎中有瓤,正白者是也。”所述与本品相符。
形态 灌木,高可达6m。茎木质而不坚,中有白色的髓,幼时呈片状,老则渐次充实,幼枝密被星状毛,或稍具脱落性灰黄色绒毛。叶大,通常聚生于茎的上部,掌状分裂,5~11裂,裂片深可达中部,有时仅浅裂,裂片有时具2~3小裂片,基部心形,先端钝尖,长50~75(~100)cm,宽50~70(~90)cm,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密生白色星状绒毛,边缘全缘或有疏锯齿;叶柄粗壮,长30~50cm,无毛;托叶2,膜质,线形较大,和叶柄基部合生。圆锥花序长50cm或更长,多分枝,长15~25cm;伞形花序直径1~1.5cm,有多数花,花小,有柄;苞片披针形,密生白色星状绒毛;花瓣4,白色,卵形,外面密生星状厚绒毛;雄蕊4;花盘微突;子房下位,2室,花柱2,离生。
核果状的浆果近球形而扁,外果皮肉质,硬而脆。花期10~12月,果期次年1~2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027页.图3783)
生境与分布 生于向阳土质肥厚的山麓,海拔数十米至2800m,也常见栽培于庭园中。分布于北自陕西(太白山),南至广东、广西,西起云南西北部(丽江)和四川西南部(雷波、峨边),经贵州、湖南、湖北、江西而至福建和台湾。
。【生药】:
栽培 宜生于温暖潮湿而有阳光照射的环境,适于深厚、湿润的肥沃土壤。
用分株繁殖,于冬季挖伤部分地下茎,促使第2年萌生较多新苗,至第3年早春萌芽前带土移栽,按行株距1.3m开穴定植,每穴栽苗1株。栽后,注意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每年早春或初冬,结合松土,追施堆肥1次。
亦可用种子播种育苗。
采集 通常于秋季割取2~3年生植物的茎干,截段,趁鲜用细木棍顶出茎髓,理直后晒干。药材产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台湾。
鉴别 茎髓圆柱形,长短粗细不等,一般长30~40cm,直径1~2.5cm;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有浅纵沟纹。体轻,质松软,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有银白色光泽,中央有直径为0.3~1.5cm的空洞或半透明圆形的薄膜。商品“方通”系将通草作纵向旋刨而成的厚约0.5mm的薄片,再切成约10cm见方的片状物,表面白色微有光泽;“通丝”则为细长碎纸片状,宽约3~5mm,长短不等。本品无臭,无味。以条粗、色白洁、有弹性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含脂肪1.07%,蛋白质1.11%,粗纤维48.73%,戊聚糖5.83%。
尚含糖醛酸28.04%,其中一部分存在于聚β-D-半乳糖醛酸。另含溶于NaOH溶液的多糖,其水解产物中含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糖和木糖。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74
。【药理】:通脱木醇沉煎剂4.0g/kgig,对大鼠有利尿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材 1991;14(9):40
【药性】:
性味 甘、淡,凉。
①《医学启源》:“平,甘。” ②《本草蒙筌》:“甘、淡,平。” ③《纲目》:“甘、淡,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纲目》:“入太阴肺、阳明胃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小肠三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太阳、手少阴、太阳。”
功效 泻肺,利小便,下乳汁。
主治 小便不利,淋病,水肿,产后乳计不通,目昏,鼻塞。
①《日华子本草》:“明目,退热,催生,下胞,下乳。” ②《图经本草》:“利小便,兼解诸药毒。” ③《医学启源》:“除水肿癃闭,治五淋。《主治秘诀》云:泻肺。” ④《本草备要》:“治目昏耳聋、鼻寒失音。” ⑤《长沙药解》:“通经闭,疗黄疸,消痈疽,利鼻痈,除心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4.5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绵裹塞鼻。
使用注意 气阴两虚,内无湿热及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疏》:“虚脱人禁用,孕妇人勿服。” ②《本草汇言》:“阴阳两虚者禁用。” ③《本草从新》:“中寒者勿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①配木猪苓,治一身黄肿透明,亦治肾肿。
②配大腹皮,治湿热壅滞的水肿、胀满。 ③配陈皮、芦根,治热病口渴,肺热咳嗽。 ④配黄芪、当归,治乳汁不通,乳少。 ⑤配王不留行、黄芪,治产后乳汁不通。
⑥配萹蓄、瞿麦,治湿热淋痛诸症。 ⑦配瞿麦、木通、连翘等,治五淋,小便癃闭。
⑧配细辛、附子,蜜和绵裹纳鼻中,治鼻痈,气息不通,不闻香臭,并有息肉。 ⑨配小人参、猪脚,治乳汁不下。
⑩配穿山甲、王不留行,治产后乳少,乳汁不下。 ⑾配滑石,甘草,治膀胱炎、尿道炎,小便不利。 ⑿配滑石、薏苡仁,治暑热湿温,头痛身重,胸闷腹满,小便不利,尿赤口干。 ⒀配滑石、生地、淡竹叶,治烦渴,小便不利,属湿热证。
⒁配生芦根、橘皮、粳米,治伤寒后呕哕。 ⒂配茯苓皮、滑石、泽泻、白术,治水肿,小便不利,淋浊。 ⒃配防己、茯苓、猪苓、大腹皮,治水肿,小便不利。
方选和验方 ①通草饮子(《普济方》)治热气淋涩,小便赤如红花汁者:通草80g,葵子30g,滑石148g(碎),石韦74g。
上切,以水1200ml,煎取400ml,去滓,分温3服;如人行八九里,又进1服。忌食五腥、热面、炙煿等物。
②通草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一身黄肿透明,亦治肾肿:通草(蜜涂炙干)、木猪苓(去里皮)各等份。上为细末,并入研细去土地龙、麝香少许。
每服1.5g或3g,米饮调下。 ③《千金方》:“治伤寒后呕哕:通草80g,生芦根(切)30g,橘皮37g,粳米45g。上4味,以水1000ml煮,取400ml随便稍饮;不差,更作,取差止。 ④通草散(《三因方》)治鼻痈,气息不通,不闻香臭,并有息肉:木通、细辛、附子(炮,去皮、脐)各等份。
上为末,蜜和。绵裹少许,纳鼻中。
⑤《实用中药手册》:“治淋证尿痛,小便赤涩:通草3g,瞿麦6g,滑石6g,石韦6g,甘草3g。水煎服。” ⑥疏肝通乳汤(湖北中医杂志1985;(5))治产妇缺乳:柴胡12g,川芎6g,木通18g,通草15g,王不留行15g,穿山甲10g,棉花子12g,桔梗10g,路路通10g,漏芦10g,当归12g。若乳房不胀点滴无乳者,去柴胡、川芎、漏芦,加党参、黄芪、麦冬、熟地、太子参;乳房胀硬有包块者,加青皮、橘核、皂角刺、白芷;若乳房胀痛而伴灼热者,加蒲公英、连翘、红蚤休。每日1剂,水煎服。 ⑦五通散(《四川中医1986;(11))治乳腺炎和乳腺增生症:木通12g,通草12g,木香11g,香通(即香樟树根)20g,血通(即血藤)12g。乳腺炎乳滞硬结期,加柴胡、白芍、枳壳、夏枯草、当归、丝瓜络;炎变期,加当归、赤芍、丹皮、柴胡、枳壳、蚤休、夏枯草、瓜壳、银花;感染脓肿期,加千里光、菊花、红花、银花、桔梗、蚤休、苡仁(另用外治)。乳腺增生病,加当归、瓜壳、白芍等。
水煎服。 ⑧通经下乳汤(中医杂志1986;(9))治女性不孕:当归15g,白芍25g,怀牛膝20g,王不留行20g,通草15g,瓜蒌15g,枳壳15g,川楝子15g,青皮10g,皂角刺5g,甘草5g。
兼肾虚者,酌加川断、桑寄生、杜仲、熟地、山萸肉等;兼血瘀者,酌加桃仁、红花、姜黄等;兼肝郁化热者,酌加生地、丹皮、知母等;兼肝脾不和者,合用丹栀逍遥散。隔日服1剂,以经期服药为主,每日1剂。
早晚各服1次,黄酒送下。
⑨文仲通草饮子(《大同方剂学》)治热气淋涩,小便赤如红花汁色等病:通草、葵子、茅根、王不留行、蒲黄、桃胶、瞿麦、滑石各30g,甘草20g。上9味,切,以水1200ml,煮取720ml,去滓,分5~6次温服。 ⑩活络流气饮(《医经会元》)治流注块,或痛或不痛者,或发乍寒乍热,亦曰流注风:白通草、白芷、桔梗各2g,红蓝花3g,薄荷、川芎各2g,威灵仙2.4g,连翘、当归各3g,生甘草1.2g,羌活、柴胡、土木鳖肉各3g,升麻0.6g,猪牙皂角3g。
水煎,食远加酒100ml。素禀虚弱,而脉微细者,加人参、黄芪;脉洪大者,加玄参、天花粉。
单方应用 《百一选方》:“治洗头风痛:新通草瓦上烧存性,研末6g,热酒下。牙关紧者,挖口灌之。
”
食疗 ①《湖南药物志》:“催乳治乳汁不下:通脱木(即通草)、小人参,炖猪脚食。” ②《常见病验方选编》:“治产后乳汁不通或不足:新鲜猪蹄2个,通草6g,葱白3条。煮汤炖服。每日1剂,连服3日。
” ③《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产后血虚泄泻:猪肝1具,茯苓15g,白术、藿梗、通草各9g。将上药和猪肝放锅内加水煮熟,滤去药渣,随时吃猪肝、喝药汤。
” ④《实用中药手册》:“治乳汁不下或乳少:通草10g,炮山甲6g,炒王不留行6g,与猪蹄1对同煎服。”。
【医药家论述】:
①李杲:“通草泻肺利小便,甘平以缓阴血也,与灯草同功,宜生用之。” ②李时珍《纲目》:“通草,色白而气寒,味淡而体轻,故入太阴肺经,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其气寒,降也,其味淡,升也。” ③张德裕《本草正义》:“通草,其气味则李东垣《用药法象》谓甘淡无毒。案此甘字,非大甜之谓,实即淡字,如泉水、食米皆谓味甘之例。此物无气无味,以淡用事,故能通引经络,清热利水,性与木通相似,但无其苦,则泄降之力缓而无峻厉之弊,虽能通利,不甚伤阴,湿热之不甚者宜之。
若热甚闭结之症,必不能及木通之捷效,东垣谓利阴窍,治五淋,除水肿癃,亦惟轻症乃能有功耳。又谓泻肺利小便,与灯草同功,盖皆色白而气味轻清,所以亦能上行,泄肺之热闭,宣其上窍,则下窍自利,说亦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