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375页(2364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胡瓜(《嘉祐本草》),王瓜(《滇南本草》),刺瓜(《植物名实图考》),勤瓜(《纲目》)。
基源 为葫芦科甜瓜属植物黄瓜的果实。
原植物 黄瓜Cucumis sativus L.
历史 黄瓜以胡瓜为其名,始载于《嘉祐本草》。《纲目》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按《杜宝拾遗录》云:隋大业四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
”又曰:“胡瓜处处有之。叶如冬瓜叶,亦有毛。
四五月开黄花,结瓜围二三寸,长者至尺许,青色,皮上有疖瘰如疣子,至老则黄赤色,其子与菜瓜子同。”所述与现今的黄瓜相符。
形态 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枝有沟棱,被白色糙硬毛。
卷须单一,具白色柔毛。叶柄有糙硬毛,长10~16cm;叶片宽卵状心形,膜质,长、宽均7~20cm,3~5浅裂,裂片三角形,有齿,两面被糙硬毛。
花雌雄同株;雄花簇生叶腋,花梗长0.5~1.5cm,被毛,萼筒狭钟状,长8~10mm,密被白色长柔毛,裂片钻形,开展,花冠黄白色,长约2cm,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雄蕊3;雌花单生,稀簇生,花梗粗壮,被柔毛,子房纺锤形,有小刺状突起。果实长圆形,长10~30cm,熟时黄绿色,表面粗糙,有具刺尖的瘤状突起,稀平滑。花果期夏季。(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3卷.第1分册.204页.图版52∶11)
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普遍栽培,也广泛种植于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
。【生药】:
采集 7~8月采摘果实,鲜用。
【化学】:
含多种糖、芸香甙、异槲皮甙、精氨酸葡萄糖甙、咖啡酸、绿源酸、多种游离氨基酸、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1,2]。
黄瓜头部含葫芦素A、B、C、D[1]。花萼、果柄含△7-豆甾烯醇、α-菠甾醇[3]。
种子含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4]。
果汁含多种糖:蔗糖、葡萄糖、果糖[5]。
多种酸:苹果酸(Malic acid)、乳酸(Lactic acid)、醋酸(Acet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5]。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15 [2] CA 1988;109:228907f [3] Chem Pharm Bull 1970;18:213 [4] Acta Biochim Pol 1987;34(4):395 [5] CA 1989;110:152900w。
【药性】:
性味 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甘,寒。有毒。” ②《医林纂要》:“甘、酸,寒。” ③《食用本草》:“味苦,平、凉。”
归经 ①《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肠。”
功效 清热,利水,解毒。
主治 烦渴,咽喉肿痛,火眼,汤火伤,利尿。
①《陆川本草》:“治热病身热,口渴,烫伤;瓜干陈久者,补脾气,止腹泻。” ②《滇南本草》:“解疮癣热毒,消烦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煮熟食或生啖。外用:浸汁、制霜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滇南本草》:“动寒痰,胃冷者食之,腹痛吐泻。”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安徽中草药》:“治汗斑:黄瓜1段,去子瓤,硼砂3g,研末,放入黄瓜内,置净瓶中,隔夜取其汁水涂擦患处。” ②《医林集要》:“治咽喉肿痛:老黄瓜1枚,去子,入硝填满,阴干为末。每以少许吹之。” ③《寿域神方》:“治火眼赤痛:五月取老黄瓜1条,上开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满,悬阴处,待硝透出刮下,留点眼。”
单方应用 ①《千金髓方》:“治水病肚胀至四肢肿:胡瓜(即黄瓜)1个,破作两片不出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烂,空心顿服,须臾下水。” ②《医方摘要》:“治汤火伤灼:五月掐黄瓜入瓶内,封,挂檐下,取水刷之,良。” ③《食物药用指南》:“治痱子:鲜黄瓜1个,切片,擦患处,每日3~4次。” ④《食物药用指南》:“治轻度浮肿:老黄瓜皮30g。水煎服,每日2~3次,连续服用。
” ⑤《食物药用指南》:“治黄疸:黄瓜皮50g(干)。水煎服,每日3次。” ⑥《医林集要》:“治跌打疮焮肿:六月取黄瓜入瓷瓶中,水浸之。每以水扫于疮上。
”
食疗 ①《海上名方》:“治小儿热痢:嫩黄瓜同蜜食10余枚。” ②《食物药用指南》:“治内热烦渴:生黄瓜200g,生食,每日2~3次;老黄瓜200g,削皮去子,切片,拌白糖食用。” ③蜜饯黄瓜(《药膳食谱集锦》)治小儿夏季发热、泄泻:黄瓜5条,洗净,去瓤,切成条,放在铝锅内,加水少许,煮沸后即去掉多余的水,趁热加入蜂蜜100g,调匀至沸即可。随意食用,每日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