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蜀葵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440页(1344字)
【名称出处】:《本草衍义》
【概况】:
基源 为锦葵科黄蜀葵属植物黄蜀葵的种子。
原植物 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Medic.[Hibiscus manihot L.]
余项参见“黄蜀葵花”条。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能自播繁殖。
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忌连作。用种子繁殖,3~4月播种,按株行距各33cm穴播或条播,穴播每次播种5~7粒,每亩用种量0.5~0.75kg。
播后覆土2~3cm,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1~2株。
生长期中用人畜粪水追肥2次。虫害有卷叶虫,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采集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
参考文献 CA 1987;106:2915n[Indian J Agric Sci1986;56(9):657]
【药性】:
性味 ①《纲目》:“甘,寒、滑。”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微甘,凉。” ③《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性寒。” ④《陕西中草药》:“甘,平。”
功效 利水,消肿,通乳。
主治 ①《中药大辞典》:“治淋病,水肿,乳汁不通,痈肿,跌扑损伤,骨折。” ②《新华本草纲要》:“用于大便秘结,小便不利,尿路结石,乳汁不通,痈肿,跌打扭伤。” ③《本草图经》:“主淋沥,又令妇人易产。” ④《陕西中草药》:“治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永类钤方》:“治便痈初起:黄蜀葵子17粒,皂角20g。为末,以石灰同醋调涂。”
单方应用 ①《圣济总录》:“治小便不通:黄蜀葵子30~40粒,细研,以汤冲,绞取汁80ml,顿服。” ②《卫生易简方》:“治痈肿不破:黄葵子研,酒服。” ③《海上方》:“治打扑损伤:黄蜀葵子研,酒服6g。” ④《海上方》:“催生:黄葵子(炒)70粒,烂研,酒服。”
食疗 《安徽中草药》:“治产后乳汁不下:黄蜀葵种子5~10g(打碎,布色),猪蹄1只,水炖至肉烂,食肉喝汤。”。【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黄葵子,古方少用,今为催生及利小便要药,入汤、散皆宜。盖其性滑,与冬葵子同功故也。花、子与根性功相同,可以互用,无花用子,无子用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