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蓟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538页(1125字)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
异名 老牛锉(《辽宁中草药》),千针草(辽宁),大蓟(东北)。
基源 为菊科蓟属植物野蓟的根或全草。
原植物 野蓟Cirsium maackll Maxim.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
不定根可发育成萝卜状的块根。
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上部特别在近头状花序处灰白色,有稠密的绒毛。
基生叶和下部茎叶的基部渐狭成翼柄,柄基有时扩大半抱茎,柄翼边缘三角形刺齿或针刺,叶片椭圆形、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连翼柄长20~25cm,宽7~9cm,羽状半裂,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4~8对,半长椭圆形,中部侧裂片较大,宽1~2cm,全部侧裂片边缘具大形或小形三角形刺齿及缘毛状针刺,有时边缘有刺齿裂度较深而使叶呈近2回羽状,刺齿顶端有针刺,针刺长可达5mm,齿缘针刺及缘毛状针刺则较短,长不足1mm;向上叶渐小,与下部及基生叶同形,等样分裂或不裂而边缘有刺齿,基部耳状抱茎;全部叶两面异色,表面绿色,沿脉疏被多细胞长或短节毛,背面灰色、浅灰色,疏被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在枝顶组成伞房花序;总苞钟状,直径约2cm,总苞片约5层,互状排列,外层的及中层的三角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6~13mm,宽2~2.5mm,顶端急尖成短针刺,针刺长不足0.5mm,边缘有缘毛;内层的及最内层的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1.5cm,全部苞片背面有黑色粘腺;花紫红色,花冠长约2.4cm,檐部与细管部等长,5裂不达檐部中部。瘦果偏斜倒披针形,长约4mrn,宽约1.8mm,压扁,顶端截形,淡黄色;冠毛多层,白色,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长羽状,长可达2cm,内层的冠毛顶端纺锤状扩大。花果期6~9月。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40~1100m的山坡草地、林缘、草甸及林旁。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及四川。
原苏联远东地区及朝鲜也有分布。
。【药性】:
性味 《新华本草纲要》:“甘、凉。”
功效 凉血,止血,行瘀消肿。
主治 咯血,衄血,尿血,疮毒。
。【临床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本品为大蓟的同属植物,在不同地区也作大蓟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