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682页(1290字)
【名称出处】:《救荒本草》
【概况】:
异名 脾寒草(上海),卵子草、双铜锤、双肾草(甘肃、四川),石补钉、桑骨子(《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婆婆纳的全草。
原植物 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
历史 《救荒本草》载:“婆婆纳生田野中,苗塌地生,叶最小,如小面花黡儿,状类初生菊花芽,叶又团边,微花如云头样。”此据《植物名实图考》引。据《新华本草纲要》考证,所述与本种相似。
形态 多年生草本,多铺散性分枝,匍匐地面或斜升,有长柔毛,高10~25cm。单叶对生,2~4对,具3~6mm的短柄;叶片心形至卵形,长5~10mm,宽6~7mm,每边有2~4个深刻的锯齿,两面被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很长;苞片叶状,下部的对生或全部互生;花梗比苞片略短;花萼4深裂,裂片卵形,顶端急尖,果期稍增大,长达5mm,3出脉,疏被短硬毛;花冠具很短的筒部,淡紫色、蓝色、粉红色或白色,直径4~8mm,裂片圆形至卵形;雄蕊2,比花冠裂片短。蒴果近于肾形稍扁,密被短毛并在脊处混有腺毛,略短于花萼,宽4~5mm,先端内凹,凹口成直角,中央有纵沟,裂片顶端圆,脉不明显,宿存的花柱与凹口齐或略过之。
种子船形深凹,背面具波状纵皱纹,长约1.5mm。
花果期3~10月。
(图见《中药大辞典》.2265页.4701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荒地、草坡、地边、田埂。分布于中国华北、西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各地。
。【生药】:
采集 3~4月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化学】:
含甘露醇0.4%。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24
【药性】:
性味 ①《新华本草纲要》:“淡,凉。” ②《救荒本草》:“甜。” ③《四川中药志》:“淡,凉。”
功效 凉血止血,理气止痛。
主治 ①《新华本草纲要》:“治吐血,疝气,睾丸炎,白带。” ②《百草镜》:“治疝气,腰痛。”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固肾,止吐血。治小儿膀胱疝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90g);或捣汁饮。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疝痛:婆婆纳15g,野鸦椿子9g。水煎服。” ②《湖南药物志》:“治睾丸肿:婆婆纳、黄独各适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