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甲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717页(1313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基源 为鳖科鼋属动物鼋的甲壳。

原动物 鼋Pelochelys bibroni(Owen),又名绿团、癞头鼋(广西)、沙鳖、蓝团鱼(通称)。

历史 本品首载于《本草拾遗》。苏颂曰:“鼋生南方江湖中。大者围一二丈。

李时珍曰:“鼋如鳖而大,背有,青黄色,大头黄颈……。”按其记述,古今用药基本一致。

形态 体形大,一般体长30~60cm,重约10kg左右,最大者可达50kg左右。形体与鳖近似。

体近圆形,较平扁,背面光滑,背后部有细小瘤状突起。头钝圆,似蛙头,吻短。体背部褐黄色或褐绿色,有黑色斑点和细纹,腹面灰白色或灰黄色。(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300页.图318)

生境与分布 多栖息于大江河深水中。

分布于中印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伊里安岛;在中国仅有1种,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

。【生药】:

采集 全年捕捉,以夏季为多,捕后用刀割颈放血处死,剔净肉,取其背甲,晒干即成。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虫蛀。

鉴别 呈卵圆形,上大下小,距上2/3处呈腰状,背面隆起较高,长和宽均可达22cm,背面呈灰褐色,具致密的颗粒状突起,腹面中央脊椎骨突起较高,肋骨较薄较窄,宽可达0.6cm,中部有一棱脊,裙边较窄,可达1.5cm。

。【药性】:

性味 《纲目》:“甘,平。”

功效 滋阴潜阳,除热散结,益肾健骨。

主治 ①《本草拾遗》:“炙,浸酒,主瘰疬,杀虫,逐风,恶疮,痔瘘,风顽疥瘙。” ②《本草图经》:“主妇人血热。” ③《日华子本草》:“五脏邪气,杀百虫毒,百药毒,续筋骨。” ④《中国药用动物志》:“主治阴虚阳亢,目眩,头晕,腰膝痿软,瘰疬恶疮,痔漏顽癣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10~20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广西动物药》:“治病后热虚:鼋甲60g,敲碎先煎,麻黄根10g,同煎,1日分2次服。” ②《广西动物药》:“治低热盗汗:鼋甲(炙酥)12g,生地、浮小麦各15g,知母、银柴胡各10g,青蒿12g。日1次,水煎服。

” ③《广西动物药》:“治心腹癥瘕血积:鼋甲(醋淬酥)20g,大黄15g(酒拌炒),琥珀10g,分别研细末和匀为散。每日早晨6g,开水调送。

”。【医药家论述】:

张璐《本经逢原》:“鼋甲功同鳖甲,但鳖走肝而鼋走脾,故其主治稍有不同。”

上一篇:斑蝥 下一篇:鼋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