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780页(1323字)

【名称出处】:《干金·食治》

【概况】:

基源 为鸭科雁属动物白额雁、鸿雁、豆雁的肉。

雁属计有9种;中国有7种,4种供药用。

原动物 白额雁Anser albifrons(Scopeli),鸿雁Anser cygnoides(Lmnaeus),又名原鹅、大雁、冠雁(《中国药用动物志》),豆雁Anser fabalis(Latham)

历史 本品始载于《千金·食治》,《纲目》列于禽部第四十七卷禽之一。李时珍曰:“雁状似鹅,亦有苍、白二色。今人以白而小者为雁,大者为鸿,苍者为野鹅。

”书中还记载有:寒则自北而南,热则自南而北。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

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描述备至,古代药用雁确系鸭科动物雁属无疑。

形态 白额雁 雄鸟体长约70cm,雌鸟较小。嘴扁平,被有软皮,肉色或瑰色,尖端具角质嘴甲,灰色或白色。

虹膜棕色。嘴基和前额皆有白色横纹。

头、颈和背部羽毛棕黑,羽缘灰白色。尾羽亦棕黑色,羽缘白色。胸、腹部棕灰色,布有不规则黑斑。幼鸟无此黑斑,嘴基亦无白纹。腿和脚橙黄色,有4趾,前3趾间具蹼,后1趾小而不着地,蹼淡黄色;爪短而钝,白色或灰色。(图版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340页.4856条图)

生境与分布 栖息沼泽地区。迁徙时,常集成大群,飞行有序。在西伯利亚北部繁殖,迁至长江下游一带越冬。

鸿雁 体大颈长,雌雄相似。上体大都暗褐,但头顶和后颈正中为棕褐色;下体近白色。嘴黑色;跗跖橙黄色,爪黑色。雄雁的上嘴基部有一瘤状突起。

(图版见《中国药用动物志》.212页.图293) 栖息于旷野、湖泊、河川和沼泽地带,有时亦可见于森林中。在草原及茂密的芦苇间筑巢。

分布于中国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繁殖、旅鸟);东北南部、包头、阿尔泰山脉、黄河上游、河北、青岛(旅鸟);长江下游(冬候鸟);福建、台湾(迷鸟)。

【生药】:

采集 春、冬二季猎捕,去毛及内脏,取肉鲜用。

【药性】:

性味 甘,平。

①《千金·食治》:“味甘,平。” ②《日华子本草》:“凉。” ③《医林纂要》:“甘、微辛,温。”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肺,兼入肝、肾。”

功效 祛风湿,壮筋骨。

主治 风湿痹痛,麻木不仁,筋挛。

①《日华子本草》:“治风麻痹,助气,壮筋骨。” ②《本草求原》:“治拘挛,偏枯。”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中国动物药》:“治风湿痹痛,麻木不仁,筋挛:雁肉适量,煮食。”

上一篇:硫黄菌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