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790页(5118字)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任子(甘肃、河北)。
基源 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及野生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
原植物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及野生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acuta(Thunb.)Kudo
历史 参见“紫苏叶”条。《纲目》谓:“……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子而色黄赤,亦可取油如荏油。”并载:“气味:辛,温,无毒。主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则宜用子也。
”此记述与现今市场所售紫苏子的形态特征和功效相同。《纲目》还载:“今有一种花紫苏,其叶细齿密纽,如剪成之状,香色茎子并无异者,人称回回苏云。”此系江苏、四川、云南一带栽培的回回苏。
Perilia frutescens(L.)Britt.var.Crispa(Thunb.)Hand.-Mazz.,因其叶缘呈流苏状或条裂状,形如公鸡冠,故有公鸡冠紫苏之称,功效与紫苏相同。
余项参见“紫苏叶”条。。
【生药】:
采集 7~8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或果穗,阴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药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湖北、河南、山东、江西、浙江、四川、河北、黑龙江,以湖北产量较大。
鉴别
性状 小坚果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0.6~2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棕色网状花纹,基部稍尖,有白色点状果柄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皮膜质,子叶富油质。
气微香,味有油腻感。以粒饱满、色灰棕、油性足者为佳。
显微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覆角质层。
中果皮为2~3列薄壁细胞,有维管束散在,其内为一列色素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棕色,其下为一列内果皮异形石细胞,石细胞顶端有8~10个柱状突起,外壁有圆钩状突起。果皮的内表皮细胞壁微木化,有密集的小单纹孔。
种皮外层为一列壁呈条纹或网纹增厚的细胞,其下为2~3列薄壁细胞。子叶含油滴。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36页.图405)
加工炮制 ①炒苏子 取净苏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爆裂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②蜜苏子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苏子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棕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苏子100kg,用炼蜜10kg。 ③苏子霜 取净苏子碾碎,加热,用布或吸油纸包裹,压榨去油,研细。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蜜苏子、苏子霜,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潮。
。【化学】:含脂肪油(苏子油)45.3%,维生素B1,氨基酸类;苏子中含亚油酸42.6%,亚麻酸22.4%[1]。紫苏[P.frutescens var.arguta(Benth.)Hand.-Mazz.]子含有15种脂肪酸,其相对含量较高的为亚麻酸(87.77%)和棕榈酸(9.06%)[2]。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938 [2] 中国药学杂志 1993;28(9):537
【药理】:
紫苏子油5.4、2.7和1.35g/kg ig可减少东莨菪碱小鼠跳台错误次数,提高小鼠水迷路测验的正确百分率,缩短到达终点时间,并能促进小鼠脑内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明显增加小鼠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的含量,降低5-羟色胺(5-HT)的含量,大幅度降低5-HT/NE和5-HT/DA的比值。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94;25(5):251
【药性】:
性味 辛,温。
《别录》:“味辛,温。”
归经 入肺,大肠经。” ①《药品化义》:“入肺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效 下气,消痰,润肺,宽肠。
主治 咳逆,痰喘,气滞,便秘。 ①《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②《药性论》:“主上气咳逆,治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气。” ③《日华子本草》:“主调中,益五脏,下气,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癥结,消五膈,止嗽,润心肺,消痰气。” ④《本草衍义》:“治肺气喘急。” ⑤《纲目》:“治风顺气,利膈宽肠,鲜鱼蟹毒。” ⑥《本草通玄》:“治蛇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捣汁饮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经逢原》:“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①配苏梗,治痰壅气滞。
②配半夏,治气逆痰盛的喘咳。 ③配莱菔子,治胸腹胀闷,痰喘食积。 ④配陈皮,治肺失肃降,痰多气逆而喘咳亦作,胸闷膈满诸证。 ⑤配葶苈子,治痰壅喘咳,胁痛,痰鸣不得平卧。
⑥配杏仁,治肺气不利,痰壅气逆之咳喘,大便干燥,便秘难下等症。 ⑦配桑皮,治肺热痰嗽,水肿腹胀。
⑧配火麻仁,治胸膈不利,肠燥便秘。 ⑨配藿香,治外感风寒夹湿,腹痛,吐泻。
⑩配砂仁,治气机不畅之胸腹满闷,胎动不安。
⑾配白前,治气壅痰结的气喘咳嗽。
⑿配黄连,治妊娠呕吐,心烦不安。 ⒀配紫菀,治咳嗽气喘、咯痰不爽,胸肺满闷,亦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症。
⒁配款冬花,治慢性咳嗽。 ⒂配贝母,治痰气壅滞的喘咳、痰多、痰稠等症。 ⒃配葶苈子、莱菔子,治支气管炎、咳嗽多痰。
⒄配白芥子、莱菔子,治咳嗽痰喘、胸闷气逆。
⒅配麻仁、杏仁,治便秘腹胀。 ⒆配火麻仁、杏仁、枳壳,治中焦气滞、肠中郁结、脘腹满胀、大便秘结等症。
⒇配火麻仁、瓜蒌仁、杏仁,治肠燥便秘。 (21)配香附、陈皮、甘草,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 (22)配厚朴、半夏、茯苓、生姜,治气滞痰阻、咽喉不利、胸满喘急。 (23)配大腹皮、陈皮、当归、芍药,治妊娠子悬、胎动不安。 (24)配藿香、陈皮、半夏、生姜,治鱼蟹中毒所引起的呕吐、腹胀。 (25)配半夏、藿香、丁香、枳壳,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而见呕恶、吐哕等症。
(26)配半夏、藿香、茯苓、陈皮、丁香、焦三仙、枳实,治胃气上逆、痰浊上泛而致的呕恶、吐哕等症。
方选和验方 ①《圣济总录》:“治消渴变水,服此令水从小便出:紫苏子(炒)90g,萝卜子(炒)90g。为末,每服6g,桑根白皮煎汤服,每日2次。” ②紫苏麻仁粥(《济生方》)顺气,滑大便:紫苏子、麻子仁。
上2味不拘多少,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 ③补肺汤(《备急千金要方》)治肺气不足,咳逆上气,咳嗽喘息不能卧,吐沫唾血,不能饮食;苏子150g,桑白皮15g,半夏12g,紫菀、人参、甘草、五味子、杏仁各6g,射干、款冬花各3g,麻黄、干姜、桂心各10g,细辛3g。为粗末,水煎,分5次(昼3夜2)服。 ④苏葛汤(《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治麻疹初起:紫苏、葛根、甘草、赤芍、陈皮、砂仁、前胡、枳壳、生姜、葱白各适量。水煎服。 ⑤紫苏子汤(《世医得效方》)治忧思伤脾肺,心腹膨胀,喘促烦噁,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紧而涩:紫苏子30g,大腹皮、草果仁、半夏、姜厚朴、木香、陈皮、木通、白术、炒枳实、人参、炙甘草各15g。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⑥紫苏子汤(《证治准绳·类方》)治肺痹,胸心满塞,上气不下:炒苏子240g,半夏150g,陈皮、桂心各90g,人参、白术、炙甘草各60g。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 ⑦紫苏汤(《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治饮食失度而成积,胸腹间如有所梗:紫苏、杏仁各等份。水煎浓服。
⑧紫苏子饮(《古今医统大全》)治膈噎上气咳逆:炒苏子、煨诃子、炒莱菔子、炒杏仁、人参各3g,木香1.5g,青皮、炙甘草各6g。为粗末,分2次,每次加生姜3片。
水煎服。 ⑨紫苏流气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治肾气游风:紫苏、黄柏、木瓜、槟榔、香附、陈皮、川芎、姜厚朴、白芷、制苍术、乌药、荆芥、防风、甘草、独活、枳壳各等份。
加生姜3片,大枣1枚。
水煎服。
⑩紫苏散(《赤子玄珠》)治风毒脚气,腹内疾恶,脚重虚肿:紫苏、木通、桑白皮、茴香各30g,枳壳60g,羌活、独活、荆芥穗、木瓜、青皮、甘草各15g,大腹子10个。为末,每服9g,加生姜3片,葱白1茎。
水煎服。 ⑾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治气喘咳嗽,食痞兼痰: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3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9g,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
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3片。
⑿苏子散(《滇南本草》)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拉锯,老人咳嗽吼喘:苏子3g,八达杏仁30g(去皮、尖),年老人加白蜜6g。共为末,大人每服9g,小儿服3g,白滚水送下。
⒀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目眩晕:炒苏子、赤茯苓、炙桑白皮、炒杏仁、麻黄各30g,炙甘草15g。为粗末,每服6g,水煎食后服。 ⒁苏子降气丸(《江苏省药品标准》1977年)治喘咳气短,呼多吸少,胸膈满闷,肢体倦怠,浮肿:紫苏子(炒)160g,半夏(姜制)160g,厚朴(姜制)160g,前胡160g,陈皮160g,沉香112g,当归112g,生姜40g,大枣80g,甘草160g。以上10味,除紫苏子、大枣、生姜外,余药粉碎成细粉,再与紫苏子串研,过130目筛,混匀,用生姜、大枣煎汁泛丸,低温干燥。每日2次。每次3~6g,空腹用。
⒂四川中医 1986;(8):“治蛔虫病:生紫苏子捣烂或咬碎嚼吃。4~10岁,1次服20~50g,成人,1次为50~70g,1日2~3次,空腹服下,连服3日。”
单方应用 ①《金匮要略》:“治食蟹中毒:紫苏子捣汁饮之。” ②《太平圣惠方》:“治脚气及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肿不可践地:紫苏子60g,杵碎,水400ml,研取汁,以苏子汁煮粳米30g作粥,和葱、豉、椒、姜食之。”。【医药家论述】:
①陶弘景:“苏子.主下气,与橘皮相宜同疗也。” ②李时珍《纲目》:“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则宜用子也。” ③贾所学《药品化义》:“苏子主降,味辛气香主散,降而且散,故专利郁痰。咳逆则气升,喘急则肺胀,以此下气定喘。
膈热则痰壅,痰结则闷痛,以此豁痰散结。
《经》云,膻中为上气海,如气郁不舒,及风寒客犯肺经,久遏不散,则邪气与真气相持,致饮食不进,痰嗽发热,似弱非弱,以此清气开郁,大为有效。” ④刘若金《本草述》:“每言苏子下气之功胜于叶者。盖叶、茎、子俱能和气,但叶则和而散,子乃和而降,用者其细审之。” ⑤郭佩兰《本草汇》:“苏子,散气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诸气,定喘痰有功,并能通二便,除风寒湿痹。若气虚而胸满者,不可用也,或同补剂兼施亦可。” ⑥张璐《本经逢原》:“诸香皆燥,惟苏子独润,为虚劳咳嗽之专药。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与橘红同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 ⑦程鸾池《医林纂要》:“苏子功用略同紫苏茎叶,能润心舒肺,下气消痰,除咳定喘,利膈宽肠,温中止痛。凡用子用仁,皆有润意,辛尤润。肺过敛,则气上而不行,辛泻肺,则敛者开而气顺矣。凡下气者,言顺气也,气顺则膈利,宽肠亦以其润而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