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984页(2310字)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首鼠(《史记》),老鼠(《斗门方》),鼠(《埤雅》),家鹿(《纲目》)。
基源 为鼠科鼠属动物褐家鼠、黑家鼠、黄胸鼠等常见鼠类的肉。
原动物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ar-kenhout又名大家鼠、沟鼠、白尾吊、挪威鼠(《中国药用动物志》)。黑家鼠Rattus rattus Linnaeus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Milne-Edwards),又名长尾吊(《中国药用动物志》)。
历史 鼠做药用,首见于《别录》。
《纲目》列于兽部第五十一卷。但药肆未有经营,一直流传于民间,近年医学杂志屡有报道,可能有推广使用价值。
形态 褐家鼠体长约175mm,尾长短于体长。后足较粗大,长于33mm。
毛色背部棕褐色至灰褐色,毛基深灰色,头及背部杂有黑色毛,腹面灰白色,毛基灰褐色。足背具白色。
尾上部黑褐色,下部灰白色。(图见《中国动物药》.438页.图425)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住宅、阴沟、耕地、果园等处。
分布于中国各地。
。【生药】:采集 随用随捕,乘鲜应用。
【化学】:
肌肉含棕檬酸盐、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ystosolic 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98
【药性】:
性味 甘,平。
①《别录》:“牡鼠:微温。”“肉:热。” ②《药总诀》:“牡鼠:味甘。” ③《医林纂要》:“甘、咸,平。”
主治 虚劳羸瘦,臌胀,小儿疳积,烫伤,折伤,冻疮,疮肿。 ①《别录》:“牡鼠:疗踒折,续筋骨,捣敷之,三日一易。”“肉:小儿哺露(疳)大腹,炙食之。” ②孟诜:“牡鼠:主小儿痫疾。腹大贪食者,可以黄泥裹烧之,细拣去骨,取肉和五味汁作羹与食之。” ③《日华子本草》:“治小儿惊痫疾。以油煎令消,入蜡,敷汤火疮。” ④《本草图经》:“主骨蒸劳极,四肢羸瘦,杀虫。亦主小儿疳瘦,去其骨,以酒熬入药。” ⑤《产书方》:“下乳汁,作臛与食。” ⑥《纲目》:“牡鼠:同石灰捣收,敷金疮。肉:炙食,治小儿寒热诸疳。
”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烧灰或焙干研末。外用:煎膏、浸油、烧灰或捣研涂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老鼠药(《陆川本草》)止血,敷金疮出血:取无毛小鼠和石灰捣烂,作丸晒干,用时研末掺出血处。
②灵鼠膏(《经验方》)治疮肿热痛:以大雄鼠1只,浑用,清油500g,慢火煎鼠燋,于水上试油不散,即以绵滤去滓,澄清,重拭铫子令净,再以慢火煎上油,次下黄丹150g,炒令色变,用柳木篦子不住手搅令匀,再于水上试滴,候凝,即下黄蜡30g,又熬带黑色,方成膏,然后贮于瓷合器中,候硬敷贴疮肿,去痛而凉。 ③雄鼠散(《医宗金鉴》)治破伤风邪在表者,寒热拘急、口噤咬牙:活雄鼠1只。铁线缚绕,阴阳瓦煅存性,研为细末,作一服,热黄酒调下。 ④胎鼠散(《民间方》)治淋巴结核:将胎鼠数只放在香油中浸泡24小时后,用文火焙干,研成粉末,撒在疮面,有窦道的用药捻,亦可兼服蜈蚣粉。
单方应用 ①《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烫烧伤:鼠初生者,以真麻油浸之,入磁瓶内封固,外搽痛处。” ②孟诜:“治冻疮及折破疮:取腊月鼠1只。油300ml,煎之使烂,绞去滓,重煎成膏,涂。” ③《补缺肘后方》:“治鼠瘘已有脓血者:取鼠,中者1只,乱发如鸡子大。以3岁腊月猪脂煎之,令鼠骨肉及发消尽,半涂之、半酒服。
” ④《外台秘要》:“治鼻中外瘤脓血出者:鼠头烧灰,以腊月膏敷疮上。” ⑤《梅师集验方》:“治因疮中风,腰脊反张,牙关口噤,四肢强直:鼠1头。和尾烧作灰,细研,以腊月猪脂敷之。
” ⑥《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噎膈反胃:无毛老鼠3只,沉香1.5g,将鼠放新瓦上焙干,同沉香共研为细末,分2~3次用黄酒冲服。” ⑦《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跌打损伤:活老鼠捣烂成糊状,外敷患处。” ⑧《青岛中草药手册》:“治烂脚疮:胎鼠剖腹去五脏后,风干,焙干研末,和以冰片、香油调擦患处。”
食疗 ①《食医心镜》:“治水鼓石水,腹胀身肿:肥鼠1只。剥皮细切,煮粥,空心吃之。” ②姚和众:“治小儿癥瘕:煮老鼠肉汁,煮粥与食。” ③《浙江动物药》:“治疳积:将鼠肉剁成肉泥丸,加猪油、食盐少许,煎汤吃。” ④《广西动物药》:“治鼻衄:未开眼的幼鼠1窝(约8只),拌瘦猪肉(约100g),剁碎加些调味品蒸熟,分2次服。”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腹臌胀如石,或身肿:鼠肉1只,去皮,切片。花椒10g,姜皮10g,药壶芦50g,糯米适量,老丝瓜50g去皮、切片,加酒炖羹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