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993页(1018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基源 为鹿科麂属动物小麂的肉。
原动物 小麂Muntiiacus reevesi Ogilby,又名黄麂、黄猄(《中药大辞典》),小黄掠、麻猄、茅掠(《中国药用动物志》)。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草拾遗》,《纲目》。
宗奭曰:“麂,獐属而小于獐。其口两边有长牙,好斗。
”时珍曰:“麂居大山中,似獐而小,牡者有短角。黧色豹脚,脚矮而力劲,善跳越……”综上所述与今之麂基本相符。
形态 小麂为鹿类中体形最小的一种,外形与赤麂相似,体重一般不超过15kg。脸部较短而宽,脸额上的“V”纹不若赤麂的明显。
雄兽具角、角叉短小、角尖向下弯曲。颈背中央有一条黑线。
体色一般为淡栗红色,混有灰褐色斑点,体背及体侧毛色不同,体背毛的毛基和毛干浅灰色,近毛尖的一小部分为深褐色,毛尖棕黄色,因而体背毛被显现麻褐色,故有“麻猄”之称,是为纯一色的赤麂的显着差别。胸、腹、后肢内侧,臀部边缘及尾腹面白色。
个体毛色有差异。此外小麂的前颌骨不与鼻骨相联,易与赤麂的头骨分开。(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459页.图467)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小丘陵、小山的低谷或森林边缘的杂草丛中。
本种为中国所特有。
分布于中南和西南地区,包括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生药】:采集 四季捕捉,取肉鲜用。
【药性】:
性味 甘,平。
①《本草拾遗》:“味辛。” ②《日华子本草》:“凉。有毒。” ③《开宝本草》:“味甘,平。”
功效 补气,暖胃,化湿祛风,耐饥。
主治 ①《本草拾遗》:“主野鸡病,煤出作生,以姜酢进食之。” ②《随息居饮食谱》:“能瘳五痔。”
使用注意 ①《日华子本草》:“能堕胎及发疮疖疥。” ②《开宝本草》:“多食能动人痼疾。” ③《随息居饮食谱》:“痞气满滞者勿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