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034页(2393字)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半天昂(《生草药性备要》),昂风根、榕树须、细叶榕(《岭南采药录》),倒生木、不死树(《纲目拾遗》),倒生树(《粤志》),正榕、官榕木、小叶榕(《中药大辞典》),吊须(《广东中药》)。
基源 为桑科榕属植物榕树的气生根。
原植物 榕树Ficus microcarpa L.[F.retusa auct.non L.;F.retusa var,nitida auct.non Vera.]
历史 榕树,《南方草木状》首载。
《植物名实图考》云:“两广极多,不材之木,然其叶可荫行人,可肥田亩,根大如屋,江南南赣皆有之,稍北遇寒即枯,故有榕不过吉之谚。”所述及附图,今考证,与本种一致。
形态 常绿大乔木,高15~25m。树皮深灰色,冠幅广展;老树常有锈褐色气根。
叶互生;叶柄长5~10mm,光滑;托叶小,披针形,长约8mm;叶片革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10cm,宽3~4cm,顶端钝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浅波状,表面深绿色,光亮,背面浅绿色;基出脉3条,侧脉4~10对。榕果成对腋生或生于已落叶枝叶腋,成熟时黄色或微红色,扁球形;雄花、瘿花、雌花同生于一榕果内;花间有少数刚毛;雄花散生于榕果内壁,花被片3,匙形,雄蕊1,花丝与花药等长;瘿花与雌花相似,花被片3;花柱近侧生,柱头短,棒状。瘦果卵圆形。花期5~6月,果期全年。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83页.图96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800m的山地阔叶林中及村镇附近。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中南部。
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割下气根,扎成小捆,晒干。
药材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
鉴别 干燥气根呈木质细条状,长1m左右,基部较粗,直径4~8mm,末端渐细,往往分枝,有时簇生6~7条支根。表面红褐色,外皮多纵裂,有时剥落,皮孔灰白色,呈圆点状或椭圆状。质脆,皮部不易折断,断面木部棕色。
以条细、红褐色者为佳。
。【化学】:含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
参考文献 广州市药品检验所.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251
【药性】:
性味 苦、涩,平、凉。
①《南宁市药物志》:“涩,平。” ②《广西中药志》:“味苦、涩,性温。”
功效 祛风清热,活血解毒。
主治 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体炎,眼结膜炎,痧眼腹痛,风湿骨痛,鼻衄,血淋,跌打损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浸酒饮,治伤散瘀。” ②《岭南杂记》:“制药可以固齿。” ③《岭南采药录》:“煎水熏洗痔疮;浸酒治跌打,能散瘀;煎作茶饮,可验麻风真假,真者觉其味苦。” ④《陆川本草》:“接骨,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断筋折骨。” ⑤《广西中药志》:“祛风湿,活血,止痛,清热,解毒,利尿。治风湿骨痛。” ⑥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发汗透疹。治流感,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疟疾,百日咳,麻疹不透。” ⑦《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解毒去痧,消炎止咳。治癍痧大热,伤寒夹色,鼻衄。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捣碎酒炒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泉州本草》:“治关节风湿痛以及脚筋紧张,屈伸不利:榕树倒抛根合童便煎洗患处。” ②《福建中草药》:“治关节风湿痛:榕树气根60~120g。酒水煎服。
或用气根煎汤洗患处。” ③《福建中草药》:“治跌打损伤:榕树气根60g。或加樟树二重皮9~15g。水煎冲酒服。” ④《泉州本草》:“治血淋:榕树倒抛根鲜者45g(干者24g)。合冰糖炖服,每日1次,续服4~5次。
” ⑤《岭南草药志》:“治小便不通:榕树吊须1把,沙糖,米酒各适量。水煎服。
” ⑥《纲目拾遗》:“固齿,止牙痛:榕根须,摘断,入竹管内,将盐塞满,以泥封固;火段存性为末,擦牙,摇动者亦坚。竹管不用。
” ⑦《岭南采药录》:“治牙痛,能消肿止痛杀虫:榕须、皂角。煎水含之,冷则吐,吐则再含。” ⑧《岭南草药志》:“治喉蛾:榕树须180g。黑醋1汤碗,煎好,候温含漱。
”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湿疹,阴痒:榕树气根适量。煎水洗。
” ⑩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性皮炎:鲜榕树须,捣烂外敷。” ⑾《中国秘方全书》:“治手足扭伤,不能活动:榕树垂下之长须适量洗净,和葱根洗净,入锅中加水煮沸,然后倒入食醋半碗;将不能伸直之患部关节,搁在水蒸气上熏,取适当的高度,不宜过高,否则熏不到水蒸气,过低则易烫伤。每次约半小时,1日3回,次数加多更好。照此法,每天更换新药,轻者5天,重者半月,即可行动如常人。”
食疗 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治疝气,子宫脱垂:榕树干气根30g,瘦猪肉适量。水炖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