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旱莲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119页(5788字)

【名称出处】:《饮片新参》

【概况】:

异名 莲子草(《唐本草》),旱莲草(《本草图经》),莲草(《滇南本草》),墨斗草(《医学正传》),墨烟草、墨菜、牙草(《纲目》),白花螃蜞菊(《岭南采药录》),水凤仙草(《江苏植物药志》),黑头草(《广西中药志》),水旱莲(《湖南药物志》),火炭草(《闽东本草》),金丝麻(《贵州植物药调查》),墨汁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基源 为菊科醴肠属植物醴肠的全草。醴肠属全世界约4种,中国1种并入药。

原植物 醴肠Eclipta prostrata L.

历史 墨旱莲为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称醴肠,《本草图经》及1988年第2版《中药志》名为旱莲草,《纲目》中李时珍指出:“旱莲有二种,一种苗似旋覆而花白细者,是鳢肠,一种花黄紫而结房如莲房者,乃是小莲翅也……”。又谓:“鳢,乌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墨汁出,故名,俗呼墨菜是也,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名。”墨旱莲名最早见于《饮片新参》,按本草描述、附图及药材原植物鉴定,鳢肠即墨旱莲,《中国药典》1963年版以来至1990年版都收载有墨旱莲。至于《纲目》及过去市场充作鳢肠的另一种,应为金丝桃科湖南连翘(Hypericurn ascyron L.)药材通称红旱莲。

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斜升或平卧,高15~60cm,自基部分枝,被贴生糙毛。

叶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长3~10cm,宽5~24mm,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细锯齿或波状,两面密被硬糙毛。

头状花序径6~8mm,有长2~4cm的花序梗;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2层,草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稍短,背面及边缘被白色短伏毛;缘花舌状,雌性,舌片短,顶端2浅裂或全缘,中央花两性,管状,白色,长约1.5mm,顶端4齿裂,花柱分枝钝,有乳头状突起。瘦果暗褐色,长约2.8mm,雌花的瘦果三棱形,两性花瘦果扁四棱形,顶端截形,具1~3细齿,基部稍缩小,边缘具白色的肋,两面有小瘤状突起,无冠毛。花果期3~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91页.图639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00~1300m的荒坡草地、田边、路旁或河边。中国各地广泛分布。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的环境。

一般疏松肥沃的轻壤土均能种植。忌干旱。

用种子繁殖,于4月间播种。

按行距30cm划沟条播,沟深1~2cm,将种子和细土混匀后疏播沟内,覆以薄土,每亩用种量约1kg。苗高3~4cm时,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以15cm左右的株距定苗。生长期中结合中耕追肥2次,用人畜粪水或化肥追施,注意保持土壤湿润。

采集 夏、秋季割取全草,除净泥沙,晒干或阴干。

药材主产于江苏、江西、浙江、广东。

鉴别 干燥全草全体被白色茸毛。茎呈圆柱形,有纵棱,直径2~5mm;表面绿褐色或墨绿色。

叶互生,近无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长披针形,全缘或具浅齿,墨绿色。头状花序直径2~6mm。

瘦果椭圆形而扁,长2~3mm,棕色或浅褐色,气微,味微咸。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全草含多种噻吩类化合物:α-三联噻吩(α-Terthienyl)、α-三联噻吩基甲醇(α-Terthienylmethanol)及其乙酸酯、2-(丁-1,3-二炔基)-5-(丁-3-烯-1-1-炔基)噻吩[2-(Buta-1,3-diynyl)-5-(but-3-en-1-ynyl)thiophene]、2-(丁-1,3-二炔基)-5-(4-氯-3-羟丁-1-炔基)噻吩[2-(Buta-1,3-diynyl)-5-(4-chloro-3-hydroxybut-1-ynyl)thiophene]、2-(4-氯-3-羟丁-1-炔基)-5-(戊-1,3-二炔基)噻吩、乙酸(丁-3-烯-1-炔基)-2,2′-二联噻吩基甲醇酯[5-(3-Buten-1-ynyl)-2,2′-bithienyl-5′-methyl acetate]、α-甲酰三联噻吩(α-Formyl-α-terthienyl)、5-(丁-3-烯-1-炔基)2,2′-二联噻吩[5-(3-Buten1-ynyl)-2,2′-bithienyl];另含豆甾醇(Stigmasterol)、蟛蜞菊内酯(Wedelolactone)、皂甙类、烟碱、鞣质类、鳢肠素(Ecliptin)、蛋白质以及黄酮类化合物。

叶含蟛蜞菊内酯、去甲基蟛蜞菊内酯(Demethylwedelolactone)、去甲基蟛蜞菊内酯-7-葡萄糖甙等。

参考文献 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2).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385

【药理】:

旱莲草水煎剂10~20g/kg ig,能增加小胸腺重量、明显提高小鼠碳粒廓清速率及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10g/kg还能明显增加DNCB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度及SRBC所致的迟发型足垫肿胀度,显着提高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百分度,但对小鼠脾细胞分泌抗体功能及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含量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2;23(1):55

【药性】:

性味 甘、酸,凉。

①《唐本草》:“味甘、酸,平。”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咸。”

归经 入肝、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肾、肝、胃、大小肠。” ②《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血分。”

功效 凉血,止血,补肾,益阴。

主治 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刀伤出血,须发早白,白喉,淋浊,带下,阴部湿痒。 ①《唐本草》:“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汁涂发眉,生速而繁。” ②《日华子本草》:“排脓,止血,通小肠,敷一切疮并蚕。” ③《滇南本草》:“固齿,乌须,洗九种痔疮。” ④《纲目》:“乌须发,益肾阴。” ⑤《本草述》:“疗溺血及肾虚变为劳淋。”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理酒顶,化痰,杀螆,止痒,干水。” ⑦《分类草药性》:“止血,补肾,退火,消肿,治淋、崩。” ⑧《南宁市药物志》:“治目疾、翳膜。” ⑨《中草药学》:“补肝肾,凉血止血。主治吐血,鼻血。

外伤出血。肾虚腰酸痛,头晕,耳鸣。

痢疾。水田皮炎。”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主治慢性肝炎,肠炎,小儿疳积,神经衰弱;外用治脚癣,湿疹,疮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熬膏、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撒或捣绒塞鼻。

使用注意 脾肾虚寒者忌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女贞子,治肝肾阴亏,头晕目眩,须发早发,耳鸣,腰膝鰀软等症。

②配侧柏叶,治吐血。 ③配地榆,治便血,血痢。

④配车前草,治血尿。

⑤配生地黄,治肺痨咳血及血热所致的吐血,尿血等症。 ⑥配刘寄奴,小蓟,治崩漏。 ⑦配阿胶、艾叶,治子宫出血。

⑧配仙鹤草、白及,治眼底出血。 ⑨配女贞子、杜仲,治高血压病。

方选和验方 ①旱莲子汤(《圣济总录》)治血淋:旱莲、芭蕉根(细锉)各60g。

上2味,粗捣筛。

每服10g,水300ml,煎至240ml,去滓,温服,日2服。 ②旱莲草散(《杂病源流犀烛》)治脏毒下血:旱莲草为末,每服6g,米汤送下。

③旱莲膏(《医灯续焰》)治须发早白:旱莲草,用泉水煮汁熬膏,内服及外搽。 ④二至丸(《医方集解》)治肝肾不足而致的头目昏花,腰背鰀痛,下肢痿软等症:女贞子、旱莲草(1方加桑椹)各等量。女贞子为末,旱莲草熬膏,制成蜜膏丸。每服6~12g,日2次。

⑤二草丹(《沈氏尊生》)治尿血:旱莲草、车前草各15g,水煎服。 ⑥《陆川本草》:“治白浊:旱莲草15g,车前子9g,银花15g,土茯苓15g,水煎服。” ⑦《生草药性备要》:“治吐血成盆:旱莲草和童便、徽墨舂汁,藕节汤开服。” ⑧《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鼻衄及他证出血:旱莲草30g,仙鹤草20g,铁苋菜16g,火炭母20g,蓝花参16g,小飞杨草12g,香附10g,水煎,频频代茶饮。” ⑨《中国民间草药方》:“治虚火牙痛:旱莲草20g,薄荷30g,大青叶6g,穿心莲12g,将药物煎服,1日数次。” ⑩《福建药物志》:“治白带,梦遗:旱莲草60g,白果14粒,冰糖30g,水煎服。” ⑾《福建药物志》:“治节段性肠炎:鲜旱莲草12g,积雪草、矢藤各6g,绞汁服。” ⑿《中国民间草药方》:“治湿热湿疹:旱莲草30g,冬青树叶30g,紫背浮萍20g,米糠油10g。将药物捣烂或调拌蜂蜜,外敷贴患处。” ⒀《中国民间草药方》:“治胸背内伤:旱莲草60g,荷花瓣60g,郁金14g,瓜蒌仁12g,将药物煎服,或捣烂,外敷贴患处。” ⒁《福建药物志》:“治急性结合膜炎:旱莲草、紫花地丁、匍伏堇各鲜用适量,捣烂敷内外眼角。” ⒂新医药学杂志 1974;(6):“治稻田皮炎:鲜旱莲草8000g(干品3000g),明矾75g,凡士林适量,先将鲜旱莲草捣烂挤汁(干品煎汁浓缩),浓缩至500ml,加明矾溶解后,再加凡士林至1500g,调入少许冰片,另加苯甲酸钠5g防腐,调匀后贮存备用。预防:在下田前将药膏涂于四肢接触泥水的皮肤,收工后洗净泥土再涂1次。治疗局部洗净,伤口处理干净,将药膏涂患处,每日2~4次,无破溃化脓者,不需敷料包扎。” ⒃湖北中医杂志 1981;(4):“治痢疾:旱莲草30g,川连、百部各15g,煎服,初期每日2剂,症状改善后减为1剂。” ⒄复方旱莲草汤(广西中医药 1988;(1))治上消化道出血:旱莲草(鲜)50g,岗稔根(鲜)25g,刺苋菜根(鲜)25g,假蒟(鲜)25g,甘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病情重者可日服2~3剂。

⒅生发精(新中医 1990;(2))治斑秃:先用旱莲草100g,侧柏叶30g,加70%酒精1000ml浸泡密封10天,过滤去渣取液,再加首乌150g,红花80g,当归120g,川芎、补骨脂各100g,浸泡20天,过滤取液密封备用。病程短范围小者,用本品摩搽患部至有微热感,日3~4次。

单方应用 ①《医学正传》:“治小便溺血:旱莲草叶、车前草叶。上2味。

捣取自然汁100ml,空腹饮之。” ②《家藏经验方》:“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旱莲草子,瓦上焙,研末。每服6g,米饮下。” ③《圣济总录》:“治正偏头痛:旱莲草汁滴鼻中。” ④《岭南采药录》:“治吐血:旱莲草120g,捣烂冲童便服;或加生柏叶共同用尤效。” ⑤《滇南本草》:“治肾虚齿疼:旱莲草,焙,为末,搽齿龈上。” ⑥《重庆草药》:“治妇女阴道痒:旱莲草120g,煎水服;或另加钩藤根少许,并煎汁,加白矾少许外洗。” ⑦《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赤白带下:旱莲草30g,同鸡汤或肉汤煎服。” ⑧《湖南药物志》:“治刀伤出血:鲜旱莲草捣烂,敷伤处;干者研末,撒伤处。” ⑨《湖南药物志》:“治热痢:旱莲草30g,水煎服。” ⑩《岭南草药志》:“治白喉:旱莲草60~90g,捣烂,加盐少许,冲开水去渣服。服后吐出涎沫。

” ⑾《福建民间草药》治鼻衄:“鲜旱莲草1握,洗净后捣烂绞汁,每次取5酒杯炖热,饭后温服,日服2次。” ⑿《福建药物志》:“治背痈:旱莲草120g,绞汁,炖后冲酒服,渣捣烂敷患处。” ⒀《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咳嗽咯血:鲜旱莲草60g,捣绞汁,开水冲服。” ⒁《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跌打损伤:鲜旱莲草药捣烂敷患处。” ⒂《中国民间小单方》:“治湿毒:旱莲草100g,先将患足用冷开水洗净,再用旱莲草捣烂敷上。” ⒃《中国民间小单方》:“治血崩晕倒:旱莲草30g,将旱莲草煮蛋服。”。【医药家论述】:

①吴仪洛《本草从新》:“补肾,黑发乌须,赤痢变粪,止血,固齿,益血凉血。纯阴之质,不益脾胃。” ②苏敬等《新修本草》:“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傅之立已。汁涂眉发,生速而繁。”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鳢肠善凉血。须发白者,血热也,齿不固者,肾虚有热也;凉血益血,则须发变黑,而齿亦因之而固矣。故古今变白之草,当以兹为胜。

”“鳢肠性冷,阴寒之质,虽善凉血,不益脾胃。病人虽有血热,一见脾胃虚败,饮食难消,及易溏薄作泄者,勿轻与服。

孙真人方用姜汁和剂,盖防其冷而不利于肠胃故也。不用姜汁、椒红相兼修事,服之者必腹痛作泄,宜详审之。” ④张德裕《本草正义》:“鳢肠,入肾补阴而生长毛发,又能入血,为凉血止血之品,又消热病痈肿。但纯阴用事,非阳盛之体,不应多用,脾虚泄泻尤忌。

凡劳怯诸症,阴虚火旺者,不可以此阴药专治其标,须与补中健脾之剂,相辅成功,乃为万全无弊之策。” ⑤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旱莲草有墨(黑)旱莲与红旱莲之分。墨旱莲偏于补肾、滋阴、止血。

红旱莲偏于凉血、活瘀、清热、并能治疮疡。

处方上写旱莲草一般给墨旱莲。”

上一篇: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