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136页(7924字)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鹄虱(《唐本草》),鬼虱(《本草崇原》),北鹤虱(《中药志》)。

基源 为菊科天名精属植物天名精,伞形科胡萝卜属野胡萝卜:紫草科鹤虱属植物异刺鹤虱的成熟果实。

原植物 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野胡萝卜 Daucus carota L.和异刺鹤虱Lappula heteracantha(Ledeb.)Gurke(Echinospermum heteracantha Ledeb.)。

历史 天名精始载于《本经》,列入上品。《唐本草》谓:“鹤虱,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细,合茎叶用之,故名鹄虱”。由此可见唐代鹤虱的产地,药用部分及子似蓬蒿等,与今日市集售各种鹤虱均不同,当系另一物。

据赵橘黄考证,认为应是山道年花。《纲目》载:“颂曰:鹤虱江淮衡湘皆有之,春生苗,叶皱似紫苏,大而尖长,不光,茎高2尺许,七月生黄白花似菊,八月结实,子极尖细,干即黄黑色。”从这段记载及《证类本草》所附滁州鹤虱及成州鹤虱图来看,均与蒿不同而与金挖耳Carpesium divaiicatum Sieb.et Zucc.及天名精颇似。李时珍谓:“按沈括笔谈云,世人既不识天名精,又妄认地菘为火枘,本草又出鹤虱一条,都成纷乱,不知地菘即天名精,其叶似菘,又苡蔓青,故有二名,鹤虱即其实也。”但其原版附图与天名精Carpesium Spp.并不相似,至《植物名实图考》所附天名精图才与天名精符合。

《救荒本草》载:“野胡萝卜,生荒野中,苗叶似家胡萝卜,俱细小,叶间攒生茎叉,梢头开小白花,众花攒开如伞盖状,比床子花头又大,结子比蛇床亦大。”野胡萝卜子充作鹤虱用,似始于清代,如清《本草求真》载:“鹤虱……药肆每以胡萝卜子代充,不可不辨”。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天名精项下载:“诸家皆云,子名鹤虱。湘中土医有用鹤虱者,余取视之,乃野胡萝卜子。

”又在野胡萝卜项下载:“湖南俚医呼为鹤虱,与天名精同名,亦肖其花,白为鹤子,细为虱子。”即指此而言。

形态 天名精:参见“天名精”条。

药材调查中最近发现金挖耳Carpesum davaricatum Sieb,et Zucc,又名野葵花(广西南宁),倒盖菊(《全国中草药汇编》),滁州鹤虱(《大观本草》),挖耳草(《重庆草药》)在部分地区也作鹤虱使用,金挖耳与天名精的主要区别为头状花序生茎顶端和枝端;苞片3~5枚,披针形至椭圆形,其中2枚较大,较总苞片长2-5倍,总苞卵状球形,苞片4层。两性花长3~3.5mm。

金挖耳常生长于山坡灌丛、林缘、沟边、田边、路旁或草地。分布于中国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宁夏。

野胡萝卜:余项参见“野胡萝卜”条。据《中药志》载:南鹤虱除野胡萝卜果实外;江苏、湖南尚有以伞形科香根芹属香根芹Osmorhiza aristata(Thunb.)Makino et Yabe的果实及产甘肃、福建、广东、四川的伞形科窃衣属植物小窃衣Torilis japonica(Houtt).DC.[T.anthriscum(L.)Gmel.]的果实作鹤虱使用的,香根芹与野胡萝卜的主要区别为根成簇状,无明显的主根。

叶为3出或2回3出羽状复叶。花序长伞幅,疏松少花,总苞短小或无。

果细长柱状,果棱具刺毛。

香根芹生于海拔250~1120m的山坡林下、溪边及路旁草丛中。

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 小窃衣与野胡萝卜的区别主要是全体有贴生短硬毛;茎单生。

卵形,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小叶片披针状卵形,边缘具条裂状的粗齿至缺刻或分裂。花小,白色:复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5数,萼齿三角状披针形,花瓣倒心形。

双悬果圆卵形,有3~6个具钩较长而张开的皮刺。小窃衣生长于海拔150~3060m的杂木林下、林缘、路旁、河沟及溪边草丛中。除黑江、内蒙古和新疆外,全国均有分布。药材销华南、西南。

异刺鹤虱,又名东北鹤虱(《中国植物志》)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50cm,上部有分枝,被开展或近贴伏的灰色柔毛,茎下部的毛渐脱落。基生叶常呈莲座状,长圆形,长2~7cm,宽3~8mm,全缘,先端钝,基部渐狭成叶柄,两面被开展或近开展的具基盘的灰色糙毛;茎生叶似基生叶,但较小而狭,无叶柄。花序疏松,苞片线形,下方者比果实长,上方者比果实短;花萼深裂至基部,裂片线形,花期直立,常星状开展;花冠淡蓝色,钟状,檐部直径2~4mm,喉部白色淡黄色,附属物梯形。

小坚果卵形,长3~3.5mm,背面长圆状披针形,有小疣状突起,边缘有2行锚状刺,内行刺黄色,基部扩展相互连合成狭翅,外行刺比内行刺短,通常生于小坚果腹面的中下部,小坚果腹面具疣状突起;花柱隐藏于小坚果上方锚状刺之中。花果期6~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4卷.第2分册.194页.图版36∶9~12)生于平原荒地、沙丘、山地及田野。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内蒙古。

欧洲东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地区,原苏联中亚地区均有分布。

除中国东北地区以该植物的果实入药作鹤虱用外,黑龙江以卵盘鹤虱Lappula redowskii(Hornem.)Greene的果实也作鹤虱药用收购。其与异刺鹤虱的不同点主要为小坚果4,均正常发育,背面卵形,中央无龙骨状突起,锚状刺长1~1.5mm,基部离生或邻接;果梗较短,长1~2mm。花果期5~8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4卷.第2分册.180页.图版34∶19~21)生荒地、田间、草原、沙地及干旱山坡等处。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藏及四川西北部。原苏联、蒙古也有。。

【生药】:

采集 鹤虱于9~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拣净小叶;南鹤虱(野胡萝卜)于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枝,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鹤虱主产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南鹤虱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安徽。

鉴别

性状 鹤虱瘦果呈细长圆柱状,长约3mm,直径不及1mm。表面黄褐色,具有多数细纵棱,顶部收缩,呈线状短喙,先端扩展成松骨质的灰白色圆环,基部稍尖。果皮薄,种仁类白色,稍有油性。

气微,味微苦。南鹤虱双悬果广椭圆形,商品多数已裂成分果,长3~4mm,宽1.5~2.5mm。

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顶端有残留花柱,基部钝圆,有时附小果柄,背面主棱不显着,次棱4条,发育成窄翅,翅上密生1列黄白色的钩刺,长可达1.5mm,棱线的凹下处散生短柔毛,分果接合面较平坦,有3条弧形脉数(维管束),脉缘上有短柔毛。体轻,有特异香气,味微辣而后苦。

均以粒均匀、饱满者为佳。

显微 鹤虱中部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细小的含草酸钙柱晶的表皮细胞,柱晶长38~50μm。中果皮为黄色薄壁细胞,中有20余束排列成环状的纤维群内果皮1列,细胞皱缩。种皮细胞扁平,角质层厚。

子叶发达,薄壁细胞内含细小糊粉粒。 南鹤虱分果中部横切面:背面稍隆起,具4条翅状次棱,棱上有大形钩刺,长300~980μm;在次棱间的主棱上,长有短柔毛,长86~390μm。

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中果皮由数列薄壁细胞组成,每条次棱的基部各有一大形油管,合生面有2个油管,扁长圆形,长径50~120μm,内含黄棕色油脂。

内果皮为1列狭长的薄壁细胞。种皮为1列薄壁细胞,内含红棕色物质。

内胚乳丰富,由多角形薄壁细胞组成,壁稍厚,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糊粉粒中含有细小的草酸钙簇晶。(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07、101页.图67、62)

理化 取南鹤虱粗粉5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提取挥发油,加无水硫酸钠脱水。取一定量挥发油溶于石油醚制成样品液。以细辛醚为对照品。吸附剂为0.5%OMC-硅胶G。展开剂为己烷-乙酸乙酯-苯(7∶2∶1),展距17.5cm。

展层后在紫外灯(254nm)下观察萤光或用50%香草醛-硫酸显色,样品液与对照品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01页.图63)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果实含缬草酸、正己酸、油酸、右旋亚麻酸、三十一烷、豆甾醇、天名精内酯(Carpesialactone)、天名精酮(Carabrone)(1)[1~5]

天名精内酯醇(Carabrol)、格拉尼林(Gravilin)、埃瓦林(Ivalin)、鹤虱内酯(Carpesiolin)、埃瓦内酯(Ivaxillin)、11(13)-去氢埃瓦内酯[11(13)-Dehydro-ivaxillin];其全草水煎煮提取分得天名精内酯酮(Carabrone)、特勒内酯(Telekin)、11(13)-二氢特勒内酯[11(13)-Dihydrotelekin]、异埃瓦内酯(Isoivaxillin)[20]

南鹤虱Daucus carota L.含挥发油约2%,其中含细辛醚(Asarone)、甜没药烯(Bisabolene)、巴豆酸(Tiglic acid)、细辛醛(Asarylaldehyde)[6,7];不同产地南鹤虱果实挥发油的成分的变异很大,其中尚可含芳樟醇(Linalol)、α-蒎烯(α-Pinene)、柠檬烯(Limonene)、香柠檬油烯(Bergamotene)、胡萝卜烯(Daucene)、榄香脂素(Elemicin)、α-姜黄烯(α-Curcumene)[10]、莰烯(Camphene)、α-松油烯(α-Terpinene)、松油烯-4-醇(Terpinene-4-ol)、α-松油醇(α-Terpineol)、龙脑乙酸醋(Bornyl acetate)、γ-癸内酯(γ-Decanolactone)、β-芹子烯(β-Selinene、α-古芸烯(α-Gurjunene)、香豆精(Coumarin)[11]、胡萝卜醇(Daucol)、胡萝卜次醇(Carotol)[10,12,13];有人从果实中分离到南鹤虱凝集素(Wild Carrot Lectin,WCL),为一糖蛋白[21]。另外本品尚含牻儿醇(Geraniol)[20],黄酮类,糖,季铵生物碱,氨基酸[8],胡萝卜苦甙(Daucusin)[9],甾醇[6,7]。华南鹤虱Torilis japonica(Houtt)DC.含挥发油1.4%[14],其中含毕澄茄烯(Cadinene)、窃衣烯(Torilene)。又含油约10%,其中含洋芫荽子酸(Petroselinic acid)、油酸、亚油酸等[15]。另含窃衣醇(Torilol)[16],窃衣醇酮(Tonlolone)[17]。种子含窃衣素(Torilin)[18]。东北鹤虱种子含油19.48%[19]

参考文献 [1] 中药文献摘要.科学出版社,1963:766 [2]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20 [3] CA 1965;63:1820h [4] CA 1966;64:19449e [5]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8;238:102 [6] 药学学报1957;5:157 [7] 药学学报 1951;1:73 [8] CA 1965;63:6197f [9] CA 1923;17:23464 [10] CA 1965;63:9737h [11] CA 1968;69:57445c [12] CA 1960;54:4660e [13] CA 1961;55:23580a [14] 中国经济植物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1848 [15] 药学杂志(日) 1935;55:887 [16]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科学出版社,1963:673 [17]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4;198:687 [18] CA 1969;71:124701q [19] CA 1945;39:55159 [20] 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814,1354 [21] 生物化学杂志 1991;7(6):679。【药理】:

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种子的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含有胆碱,故有胆碱样作用,对离体豚、大鼠小肠、大鼠子宫、支气管、离体蛙心等还显示罂粟碱样作用[1]

果实的热乙醇提取物有扩张离体猫心冠状动脉的作用[2]。种子中所含的黄酮类,也能扩张冠脉血管[1]。所含的甙性成分,对麻醉犬有短暂的降压和呼吸抑制作用,能松弛大鼠、小肠及未孕子宫[4]

Daucus carota L.var.sativaDC.的种子中提出的精油,对麻醉大小量可短暂的降低血压而不影响呼吸,大量能导致持久性的降压并抑制呼吸;对蛙心、在位犬心有直接抑制作用;能抑制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但无镇痛作用,对士的宁或戊四氮引起的蛙惊厥,有轻度的保护作用;能松弛离体大鼠及兔小肠、大鼠子宫平滑肌;在离体蛙横纹肌标本上,能降低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5]

东北鹤虱(Lappula echinata Gilib.)的果实,试管内对蚯蚓蛔虫、水蛭均有杀虫作用,10%的酒精提取物25ml,能使猪蛔虫头部的挛缩停止[6]。50%及25%浓度的鹤虱液体外实验,20h后能使少数的鼠蛲虫Aspicularis tetraptera死亡[7]

1%的天名精子(Carpesium abrotanoides L.)酊5滴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ml,并温热至37℃,加入犬绦虫,在1~2分钟内即可被杀死[3]

南鹤虱(Daucus carota L.)的PBS(0.075mol/L磷酸盐缓冲液等量的0.075mol/LNaCl;pH7.2)提取物经CM-纤维素及DEAE-纤维素分离纯化的凝集素,对人的A、B、O血型无专一性,能凝集兔、小鼠、牛及的血,不凝集蟾蜍的血。

其凝血活性能被D-木糖及N-乙酰葡萄糖胺轻微抑制[8]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630 [2] CA 1962;56:548c 1970;72:24596m [3]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52 [4] CA 1953;47:10177c [5] Indian J Pharm 1967;29(4):127 [6] 中华医学杂志 1948;34:437 [7] 山东大学学报 1956;2(3):102 [8] 生物化学杂志 1991;7(6):679。

【药性】:

性味 ①《新华本草纲要》:“苦、辛,凉。” ②《中药大辞典》:“苦、辛,平。有毒。” ③《唐本草》:“苦,平。有小毒。

” ④《纲目》:“苦、辛。有小毒。

” ⑤《医林纂要》:“苦,辛,温。”

归经 《本经逢原》:“入厥阴肝经。”

功效 杀虫。

主治 ①《新华本草纲要》:“驱除绦虫、蛲虫、蛔虫、腹痛。” ②《唐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臛汁,服2g;亦丸、散中用。” ③《日华子本草》:“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 ④《开宝本草》:“心痛,以淡醋和1g服。” ⑤《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凝气滞,杀虫。” ⑥《岭南采药录》:“疗恶疮,解蛇毒,均捣敷。” ⑦《现代实用中药》:“治腹痛,为绦虫、蛲虫、蛔虫之驱除剂。” ⑧《药材资料汇编》:“治久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槟榔、使君子,治蛔虫,蛲虫病。

②配槟榔、使君子、苦楝皮,治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虫积腹痛之症。 ③配金铃子、铅粉、白矾、槟榔,治虫积腹痛,口吐清水等症。

方选和验方 ①鹤虱丸(《延年秘录》)治蛔虫心痛:鹤虱180g,吴茱萸150g,橘皮120g,桂心90g,槟榔120g。上5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蜜汤下,1日2次,渐加至30丸,以虫出为度。(服药期间,忌食生葱)。

②鹤虱丸(《圣济总录》)治痔瘘,脓血不止,积年不差:鹤虱、雷丸、白矾灰各30g,皂荚刺、硫黄各15g。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雄黄为衣,每服20丸,麝香温酒送下,食前服。

③化虫丸(《大方剂学》)治小儿诸虫,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心神闷乱,呕吐涎沫,四肢羸困,面色青黄,或寒或热,沉沉嘿嘿等症:鹤虱(去土)、苦楝根(去粗皮)、槟榔、胡粉(炒)各1500g,白矾(飞枯)375g。

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1岁儿服5丸,温浆水入生麻油1~2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

④鹤虱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多吐蛔虫:鹤虱7.5g,川大黄(锉碎,微炒)7.5g,川朴硝15g。上药捣粗罗为散。

每次2~3g,用水150ml,煎至100ml,去滓温服,1日3次。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⑤化虫汤(《中药临床应用》)治蛔虫、蛲虫、绦虫、钩虫:鹤虱、苦楝根皮、槟榔、芜荑、使君子肉、雷丸各9g。水煎,清晨空腹时服,连服两剂。

单方应用 ①张文仲鹤虱散(《外台秘要》):“治蛔虫心痛:鹤虱0.6g。为末,温酢150ml,和服之。” ②《纲目》:“治齿痛:鹤虱1枚。推置齿中。

” ③《古今录验方》:“治蛔咬痛:鹤虱300g。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蜜汤空腹吞40丸,日增至50丸,慎酒肉。” ④《怪证奇方》:“治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鹤虱末15g。水调服。

” ⑤《家庭用药大全》:“治钩虫病:鹤虱45g(小儿、老弱者酌减),水煎取浓汁,加白糖适量。1日1次于临晚睡时服,连服2日为1疗程。”

上一篇:鹤顶兰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