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7页(1758字)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概况】:

异名 野槐树(《植物名实图考》),山皂角(《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山绿豆(《四川中药志》),料梢(《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狼牙草(《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基源 为豆科木蓝属植物马棘的全草,木蓝属世界有800余种;中国70余种。

原植物 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um.

历史 本品始载于《救荒本草》。谓:“马棘生荣阳冈阜间,科条高四、五尺,叶似夜合树而小,又似蒺藜叶而硬,又似新生皂荚科叶而小,梢间开粉紫花,形状似锦儿,花微小,味甜,采花炸熟……。”按上述,应为本种。

形态 小灌木,高60~90cm,植株被丁字毛。羽状复叶长3.5~5.5cm;小叶7~11,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2.5cm,宽0.5~1cm,先端圆或微凹,具短尖,基部圆楔形;全缘;两面及叶柄被白色丁字毛;小托叶锥状。

总状花序腋生,较叶长,长3~10cm;花密集,长0.4~0.5cm;萼钟状,萼齿5;花冠淡红色或紫红色;旗瓣倒卵形,外面被白色短柔毛;子房无柄,被丁字毛。荚果圆柱形,长1.5~3cm,宽0.3cm,嫩时密被丁字毛。

种子肾形。花期5月,果期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88页.图2506)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灌丛、溪边及草地。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生药】:

栽培 宜于温暖向阳环境,耐瘦瘠。

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在3~4月播种。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深3~6cm,然后将种子拌成种子灰后点播,每亩用种量1kg。播后,施入人畜粪水,并覆上细土。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逐次间苗,并行追肥。以后每年适时中耕除草与施肥。连续收获4~5年后,须挖蔸更新,另行播种。虫害有蛞蝓、蜗,食害幼苗,宜在晴天早晨撒生石灰粉防治。

采集 9~10月采收全草,除去杂质,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种子含Stigolamine[1]及半乳糖甘露聚糖[2]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77;16(1):131 [2] 植物学报 1980;22(3):302

【药味】

性味 苦、涩,温。 ①《四川中药志》:“苦、涩,温。”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苦、涩,平。”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 瘰疬,痔疮,食积,感冒咳嗽。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利水.消胀。” ②《四川中药志》:“治痒子,小儿食积饱胀,寒凉咳嗽,食停及痔疮。” ③《中药大辞典》:“治瘰疬,痔疮,食积,感寒,咳嗽。”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感冒,咳嗽,扁桃体炎,颈淋巴结结核,小儿疳积,痔疮;外用治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炖肉。外用:捣敷或捣汁搽。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配萝卜子,治小儿食积。

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小儿食积饱胀:一味药、刮经板、石竹根、鳅串、萝卜子。煎水服。”

单方应用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烂脚:马棘全草晒干,烧灰,用清油调敷。”

上一篇:一枝蒿 下一篇:一味药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