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荡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60页(2240字)
【名称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概况】:
异名 老君须、鸡骨香、双飞蝴蝶(《南宁市药物志》),土细辛、哮喘草、芒尾蛇(《广西中药志》),落地蜘蛛、落地金瓜(《广西中草药》)。
基源 为萝科娃儿藤属植物娃儿藤的根及根茎或全草。娃儿藤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约32种、2变种。
原植物 娃儿藤Tylophora ovata(Lindl.)Hook.ex Steud.(Tylophoua hispida Decne.),又各金钱吊丝馅、虾箱须、落土香(广东)。卵叶娃儿藤(通称)。
形态 须根丛生;茎上部缠绕;茎、叶柄、叶的两面、花序梗、花梗及花萼外面均被锈黄色柔毛。叶卵形,长2.5~6cm,宽2~5.5cm,顶端急尖,具细尖头,基部浅心形;侧脉明显,每边约4条。
聚伞花序伞房状,丛生于叶腋,通常不规则两歧。着花多朵;花小,淡黄色或黄绿色,直径约5mm,花萼裂片卵形,有缘毛,内面基部无腺体;花冠辐状,裂片长圆状披针形,两面被微毛;副花冠裂片卵形,贴生于合蕊冠上,背部肉质隆肿,顶端高达花药一半;花药顶端有圆形薄膜片,内弯向柱头;花粉块每室1个,圆球状,平展;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无毛;柱头五角状,顶端扁平。煿双生,圆柱状披针形,长4~7cm,径0.7~1.2cm,无毛;种子卵形,长约7mm,顶端截形,具白色绢质种毛;种毛长约3cm。花期4~8月,果期8~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15页.图498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900m以下山地灌丛中及山谷或向阳疏密杂树林中。分布于台湾、湖南、广东、广西、云南。
。【生药】:
采集 冬季挖取根部。
抖去泥沙,晒干。药材主产于广西、广东。
鉴别
性状 根茎呈短结节状,略横向延长,灰棕色至棕黄色,上端有残茎。根多数丛生于根茎上,细长圆柱形而稍弯,长10~15cm,直径1~1.5mm;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具微细纵纹。
体轻质脆,折断面平坦,类白色,木质部淡黄色,置紫外灯下观察,显淡黄色荧光。气特异微香,味辛、麻舌。
显微 根(直径约1mm),横切面:表皮细胞常残留。下皮细胞1列,径向延长排列,外壁增厚,木栓化。皮层中石细胞单个或数个成群存在,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并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6~29μm;内皮层细胞扁小,凯氏点明显。韧皮部狭。
木质部均木化,导管类圆形,单个散在,木纤维发达。根中石细胞及草酸钙簇晶变异很大,有的极少或难察见。
根茎(直径约2mm)横切面:表皮细胞扁小。皮层狭,石细胞单个或成群存在,薄壁细胞中含淀汾粒及草酸钙簇晶。维管束双韧型,外韧皮部及木质部联成环状,内韧皮部呈束状。髓部薄壁细胞大。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170.171)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
含生物碱娃儿藤宁(Tylophorinine)和娃儿藤宁定(Tylophorinidine)。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77;9(2):131
【药理】:
本品所含娃儿藤宁对草履虫有很高毒性,而对高等动物则毒性极小,且无刺激性,对横纹肌、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对心肌却有抑制。
有吐根样作用。可用于治疗气管炎及痢疾,娃儿藤宁及娃儿藤宁定均有抗癌活性,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可逆的毒性,因而临床无法使用[1]。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7
。【药性】:性味 辛,温。
有小毒。
功效 行气,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主治 跌打损伤,刀伤,喘咳,风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广西中药志》:“治哮喘顽痰:三十六荡15g。煎水服。痰吐出后,以大蓟12g,金不换15~24g,小罗伞9g。煲猪肉食。” ②三十六荡片(《中药大辞典》)治慢性气管炎:三十六荡全草1份,小叶榕3份,制成片剂。每片0.3g,每日3次,每次3片,饭后服,10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5天。
单方应用 ①《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治毒蛇咬伤:三十六荡根,浸高粱酒或磨高粱酒,外搽伤处;亦可用鲜根配天冬各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②《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治痧气腹痛:三十六荡根研末,每服2.4~3g,温开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