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叶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36页(1395字)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 大叶满天星(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香港大沙叶(《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满天星(《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茜草科大沙叶属植物大沙叶的茎叶。大沙叶属全世界约400种,中国约6种。

原植物 大沙叶Pavetta hongkongensis Bremek.,又名山铁尺(广西蒙山),青风木(广西鹿寨)。

历史 本品始见于清代何克谏撰《生草药性备要》,述:“大沙叶,味辛苦,性湿,其叶照天有沙点者为真……。”现代肖步丹撰《岭南采药录》载:“灌木类,叶如掌状,其叶映光处有沙点起者为真……。”在近年的《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等书中均有本品记述。

形态 灌木或乔木,高1~5m,有时达10m以上。小枝有明显的角棱和节,无毛。叶膜质或薄纸质,对生,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8~15cm,宽3~6cm,顶端锐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或在下面沿中脉被短柔毛,上面散生多数突起的小疣点,侧脉7~8对;叶柄长1~2cm;托叶三角形,内面有白色长柔毛,脱落或部分脱落。聚伞花序顶生,无毛,三歧,稠密多花;总花梗长1~4cm;花白色;花梗细长;花萼近钟状,无毛,顶端有不明显的小齿;花冠高脚碟状,冠管狭圆柱形,长1.5~2cm,花冠裂片4,长圆形,旋转排列,外反;雄蕊4枚,花丝短;子房2室,花柱线状,长伸出,几乎比花冠长1倍。核果球形,直径6~7mm,干后变黑,有皱纹。花期夏秋。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63页.图593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丘陵的林缘、灌丛或林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晒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化学】:

全草含γ-谷甾醇、槲皮醇铝(Quercus alcohol Al);叶含黄酮甙、氨基酸、糖类。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52

【药性】:

性味苦,寒。

①《本草求原》:“苦、辛,平。” ②《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③《中药大辞典》:“苦、辛,寒。”

功效 清热解暑,活血祛瘀。

主治 中暑,感冒发热,肝炎,跌打损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飞沙.疥癞。” ②《岭南采药录》:“治风毒,痧胀。” ③《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治感冒发热,肝炎,跌打损伤,防治中暑。” ④《中药大辞典》:“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治暑热痧胀,跌打损伤,风毒疮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4g;或煎水当茶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