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双眼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86页(1371字)

【名称出处】:《广东中药》

【概况】:

异名 桃叶双眼(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细叶双眼龙、巡山(广西)。

基源 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毛果巴豆的根、叶。巴豆属全世界约750种,中国约19种。

原植物 毛果巴豆Croton lachnocarpus Benth.,又名山辣蓼(《广州植物志))。

形态 常绿灌木,高1~2m。分枝少,被灰黄色星状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6~10mm;叶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l0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长而明显的2个腺体,边缘具细锯齿,其上有腺点,两面被星状毛,老时上面无毛。

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长7~15cm,被星状毛;苞片小,锥形.全缘;雄花簇生于花序的上部,直径约2mm,萼5裂;花瓣5片,长圆形;雄蕊10~12,着生于被毛的花盘上;雌花数朵生于花序基部,萼2裂,长约2mm,花瓣极小,锥形;子房被毛,3室,每室有胚珠1粒,花柱2裂。蒴果直径达1cm,被星状柔毛,成熟后3瓣裂。

花期5月,果期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94页.图2917)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杂木林或灌丛中。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

药材产广东。

鉴别 干燥叶带有少部分嫩枝,叶纸质,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叶面秃净,暗红色,背面被星状毛,黄绿色。边缘锯齿上有腺点,基出3脉,侧脉羽状,每边3~4,近叶柄部有腺点。

气微。

以枝少、无杂质者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化学】:

根具有生物碱、酚类、三萜类反应。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11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有毒。 ①《广东中药》:“辛,温。有毒。”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苦,温。有小毒。”

功效 驱风解毒。

《广东中草药》:“祛风去湿,散瘀止痛,消肿解毒。”

主治 咬伤,皮肤瘙痒,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痹痛,产后风瘫,带状疱疹,跌打肿痛,脓肿,瘭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

外用:水煎洗,捣烂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香港中草药》:“治风湿关节炎,跌打肿痛,毒蛇咬伤,皮肤瘙痒,疮癣疥癞:小叶双眼龙9~15g,水煎或浸酒服。外用小叶双眼龙鲜叶,捣烂或干根研粉,调敷患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