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甘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228页(2091字)
【名称出处】:《闽南民间草药》
【概况】:
异名 白蝴蝶(《闽南民间草药》),白茶(《泉州本草》),凉茶藤、白头公(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野白纸扇(广州)。
基源 为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植物毛玉叶金花的茎叶。玉叶金花属全世界约200种,中国约33种。
原植物 毛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 Ait.f.,又名玉叶金花(广州)。
形态 藤状小灌木。小枝被柔毛。叶膜质或薄纸质,对生,有时3枚轮生,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cm,宽2~3.5m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无毛或被疏毛,下面被柔毛;叶柄长3~8mm;托叶三角形,顶端2深裂,裂片线形长5~7mm。
花为顶生而稠密的聚伞花序;总花梗极短;苞片线形,被毛;花黄色,无花梗;花萼被毛,萼管陀螺状,长3~4mm,萼裂片线形,比萼管长2倍以上,一些花的1枚萼裂片扩大成叶状,阔卵形或长圆形,白色,长2.5~4cm,具纵脉,有柄;花冠漏斗状,长2~2.5cm,花冠管裂片5,长约4mm,外面被紧贴的柔毛,内面有金黄色粉末状小凸点;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短;子房下位,2室。
浆果球形,长8~10mm,直径6~7.5mm,干后黑色。花期夏季。(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195页.图5804)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丘陵、沟谷、村旁的疏林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
。【生药】:采集 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 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
叶含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豆甾醇、β谷甾醇及高级脂肪醇。
茎含豆甾醇,β-谷甾醇和阿江橄仁酸(Arjunblic acid)[1]。从全草中还分得熊果酸、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山栀甙甲酯与β-谷甾醇-D-葡萄糖甙[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6 [2]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86;13(14):273。【药理】:
本品中含的咖啡酸,阿魏酸对小白鼠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早孕作用。
并发现山甘草的水煎液和81%乙醇沉淀物为其抗早孕活性有效部位。小鼠ig山甘草中的阿魏酸,1次剂量50mg/kg有100%抗生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86;13(4):273 [2] Contraception1979;20:49 [3]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2;20(3):50。【药性】:
性味 甘、微苦,凉。
①《广西中药志》:“涩,平。” ②《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③《福建中草药》:“微甘、苦,凉”
功效 清热解表,凉血解毒。
主治 感冒发热,中暑,咽喉肿痛,暑湿泄泻,肾炎水肿,肠炎腹泻,疮疡脓肿,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①《广西中药志》:“煎水洗疮,有去腐生新之效。” ②《泉州本草》:“治跌打损伤,瘀血作腐,散恶疮肿毒。” ③《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暑,凉血解毒。治大茶药中毒,皮肤湿疹。” ④《实用中草药》:“治深部脓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
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广西中草药》:“治暑湿腹泻:毛玉叶金花60g,大叶桉树18g。水煎,日分3次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断肠草、砒霜、磷化锌中毒:毛玉叶金花鲜叶90~120g捣汁,调鸡蛋白3~5个,大蓟根粉、天门冬粉各1.5g,先探吐,后灌服,每15分钟服1次。口渴者多饮绿豆汤。必要时配合其它中西医抢救方法。
”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中暑:毛玉叶金花藤,牡荆叶各等量制茶,加薄荷少许,泡水饮服。”
单方应用 ①《福建中草药》:“治急性胃肠炎:鲜毛玉叶金花茎叶30-60g。水煎服。” ②《闽南民间草药》:“治伏暑下痢:山甘草30~60g。水煎服。
” ③《泉州本草》:“治恶疮肿毒:山甘草捣烂敷患处。” ④《泉州本草》:“治食物中毒:鲜山甘草叶,捣绞汁灌服。”
食疗 《全国中草药汇编》:“预防中暑:毛玉叶金花藤60~90g。水煎,当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