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角
书籍:现代本草纲目上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231页(646字)
【名称出处】:《本草新编》
【概况】:
异名 山羊(《吉林中草药》),青羊角(《中国动物药》)。
基源 为牛科动物青羊的角。
原动物 青羊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
历史 山羊角之名首见于《本草新编》,《吉林中草药》归类于消炎清热药,《中国动物药》名青羊角。
余项参见“山羊血”条。。
【药性】:
性味 咸,寒。
归经 入肝经。
功效 平肝镇惊,退热,明目。
主治 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火上炎,目赤肿痛,以及惊风抽搐等证。 ①《本草新编》:“专治死血,磨山羊角0.3g,入酒中送下。” ②《医林纂要》:“功用近羚羊角。” ③《吉林中草药》:“镇静,退热,明目,止血。治小儿惊痫,头痛,产后腹痛,经痛。”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6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吉林中草药》:“治小儿惊痫:山羊角,烧焦研末,每次1.5g,日服2次。”
上一篇:山羊肝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