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401页(1272字)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姜朴(《中药志》)。
基源 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辛夷的树皮。
原植物 辛夷Magnolia liliflora Desr.(Magnolia quinquepeta(Buchoz)Dandy)
余项参见“辛夷”条。
。【化学】:
含木兰箭毒碱(Magnocurarine)、柳叶木兰碱(Salicifoline)等季铵生物碱[1]。
木兰皮是陕西“姜朴”的一种,不含厚朴酚及和原朴酚。挥发油中桉叶醇含量亦低[2]。叶和嫩枝中含多种新木脂素类(Neolignans)成分[3,5]。
参考文献 [1] Chemotaxonomie der pflanzen.Bd 5 Birkhuuser,1969:16 [2] 中草药 1985;16(3):104 [3] Planta Med 1980;39(3):222 [4] Phytochemistry 1982;21(3):747 [5] Phytochemistry 1983;22(3):763
。【药理】:
树皮中含柳叶木兰碱,有箭毒样作用及神经节阻断作用,在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及蛙的离体腹直肌标本上,作用较右旋筒箭毒碱为弱,持续也较短,在不同的神经节上都有作用,以颌下神经节最敏感,能为新斯的明所对抗,故属竞争型阻断剂,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较六甲季铵为短[1,2]。
参考文献 [1] Jpn JPh armacol 1958;7:135 [2]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57;53(5):797
【药性】:
性味 苦。
《本经》:“苦,寒。”
功效 清热,利湿。
主治 酒疸,酒齇面疱,阴下湿痒,癞病,重舌,痈疽,水肿。 ①《本经》:“主身有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疱酒齇,恶风癞疾,阴下痒湿,明耳目。” ②《别录》:“疗中风伤寒及痈疽水肿,去臭气。” ③《纲目》:“治酒疸,利小便,疗重舌。” ④《野生药用植物图说》:“治腰痛,刺痛和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
外用:煎水洗或醋浸含漱。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古今录验方》:“治面上齇疱:木兰皮500g。
细切,以3年酢浆渍之百日,晒干捣末。每浆水服6g,日3服。” ②《子母秘录》:“治小儿重舌:木兰皮33cm,广12cml,削粗皮,用醋1升,渍取汁置重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