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藤蓼
书籍:现代本草纲目上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420页(857字)
【名称出处】:《青藏高原药物图鉴》
【概况】:
异名 康藏何首乌(《西藏植物志》)。
基源 为蓼科蓼属植物木藤蓼的带藤全草。
原植物 木藤蓼Polygonum aubertu L.Henry,又名酱头丛叶蓼(《中药大辞典》)。
形态 多年生藤本;茎细弱,攀缘或悬垂,长达3m;枝略带木质,皮褐色,易剥离。叶簇生,略带草质;叶片卵形、阔三角形或阔披针形,长1~3cm,宽05~2.5cm;先端锐尖或钝;叶缘波状;基部箭形或心形,两面均无毛;叶柄细,长0.5~2.5cm;托叶鞘斜形,褐色膜质。
腋生或顶生圆锥花序或头状花序;花轴具毛;苞片膜质、褐色、漏斗状,含2~8朵小花;小花梗丝状,长约1cm,近基部有关节;花被粉红色,5深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3片特厚,具全缘的翅,下延可达花梗的关节部;内面裂片2,卵圆形,结果后花被膨大,包被瘦果呈长圆形或倒卵形,先端有缺口;雄蕊8,花丝锥形,下部有白色柔毛,花药淡黄色;雌蕊1,柱头3,盾状,瘦果椭圆形,具3棱,平滑面有光泽,包于花被内,肉质并具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图见《秦岭植物志》,第1卷,第2册,156页,图132)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1900~3000m间较干旱和温暖山坡路旁,山谷水边或灌丛中。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四川、云南、西藏。
。【药性】:
性味 苦、涩。
功效 清热解毒,调经止血。
主治 痢疾,消化不良,胃痛,崩漏,月经不调,疔疮初起,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6~15g。 外用:捣敷。
上一篇:木薯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