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433页(15599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辽五味、山花椒(黑江),北五味子(通称)。

基源 为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五味子的果实。五味子属全世界约25种,中国约19种。

原植物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Maximowiczia sinensis Rupr.)和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又名南五味子(《中药志》)。

历史 五味子始载于《本经》,列入上品。

《别录》载:“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味过酸,其核并似肾。”《图经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故名五味子。”以上记载与今药用北五味子基本相同。已载入《中国药典》。

形态 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茎枝红棕色或灰紫色,有皮孔。

叶互生,有腺点,叶片薄,阔椭圆形、阔倒卵形至卵形,长5~10cm,宽2~5cm,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疏生有腺体的小齿,上面亮绿色,下面淡绿色。花单性异株,数朵丛生叶腋间而下垂,乳白色,花被片6~9;雄花具雄蕊5枚,花药直接着生在细长的雄蕊柱上;雌花具多数(17~40)分离的心皮,螺旋状排列在花托上,子房倒梨形,受粉后花托渐伸长,结果时成长穗状。

浆果肉质球形,熟时呈深红色,内含肾形种子1~2枚。花期5~7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00页,图160)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林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华中五味子(南五味子)与五味子相似,区别点为叶质稍厚,叶片倒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绿色。花单生于叶腋,呈橙黄色;花被片6,2轮;雄蕊10~15,花丝极短,着生于肉质雄蕊柱上。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228页,图149)生于阳坡及较湿润宽叶林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生药】:

栽培 宜凉爽的气候,能耐寒,以深厚、疏松肥沃的壤土为好。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一般于8~9月采收成熟果实,去掉果肉后与湿砂掺混窖藏,待胚根刚露出时播种(春季)。

按15~18crn行距条播,深3cm左右,播后覆土,稍加镇压,盖草浇水。每亩种子用量约5kg。

幼苗出土时,分次揭去盖草,搭设简易遮荫棚,并适当追肥、浇水、松土除草管理。培育2~3年后,于早春或秋末时移栽定植,按行株距1×0.7m穴栽。

每年春季或冬季追施有机肥和磷肥;休眠期间适当剪枝。主要虫害有卷叶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雾。

亦可用压条和扦插繁殖。

采集 霜降后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摘,拣去果枝及杂质,晒干。北五味子主产辽宁、黑龙江、吉林;南五味子主产河南、陕西、甘肃。

鉴别

性状 北五味子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紫红色,皱缩,有时数个粘在一起,果皮肉质柔软,内含种子1~2粒。

种子肾形,表面黄棕色,具光泽;种皮坚硬而脆,剥去后可见淡棕色种仁,胚乳油质,胚小,不易察见。果皮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辣而微苦。以色红、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南五味子不规则形,较小,直径2~5mm;表面暗红色或棕褐色,果皮肉质较薄,无光泽,内含种子1~2粒。

种子肾形,较北五味子种子略小,表面黄棕色,略呈颗粒状。

显微 ①北五昧子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方形或长方形表皮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散有油细胞;中果皮薄壁细胞10余列,含淀粉粒,散有小形外韧型维管束;内果皮为1列小方形薄壁细胞。

种皮最外层为1列径向延长的石细胞,壁厚,纹孔及孔沟细密;其下为数列类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石细胞,纹孔较大;石细胞层下为数列薄壁细胞,种脊部位有维管束;油细胞层为1列长方形油细胞,含棕黄色挥发油;再下为3~5列小形细胞;种皮内表皮为1列小细胞,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50) 粉末:暗紫色,微有香气,味甚酸、咸。

1)种皮表皮石细胞成片,淡黄色或淡黄棕色、表面观呈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8~32μm,长至48μm,壁厚6~10μm,孔沟极细密,胞腔内含深棕色或棕黑色物;横断面呈长方形,长48~61μm,有的内壁较薄。 2)种皮内层石细胞常紧附于种皮表皮石细胞层,呈类多角形、类圆形、卵圆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2~83μm,长77~130μm,少数似短纤维状者可至160μm,壁厚10~20μm,纹孔密而较大。

3)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表面有角质线纹;表皮中散有油细胞。 4)油细胞散在于表皮中,呈类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约至50μm,内含挥发油滴。

另可见中果皮细胞、淀粉粒、内胚乳细胞及纤维。(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04) ②南五味子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有角质线纹;油细胞呈类圆形,直径约80μm。种皮表皮石细胞长约50μm,直径20~30μm,外壁较内壁厚,内含棕色至黑棕色物;种皮表皮下石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长50~120μm,直径50~60μm。(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51)

理化 ①五味子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适量,用己烷、乙醚或甲醇为溶媒提取,浓缩提取液,点于硅胶G(加10%石膏)-0.1%CMC板上,以(Ⅰ)甲苯-乙酸乙酯(9:1)或(Ⅱ)甲苯-乙酸乙酯(6:4)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61-1) 2)另取样品5g,加水煎煮1小时,滤过,药渣加石油醚提取后定容至10ml,另取样品5g,加石油醚提取后定容至10ml,点于硅胶GF254板上,以苯-乙酸乙酯(6:4)为展开剂,以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61-2) ②五味子不同部位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5g,置沙氏提取器中,用75%乙醇回流提取4小时,回收乙醇,再加95%乙醇提取,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取浸膏0.1g,加95%乙醇1ml溶解,点于硅胶G(Merck Type 60)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距16cm,喷以变色酸硫酸溶液(变色酸1g溶于水15m1,加浓硫酸15ml,临用新制)后,于120~140℃烘烤10分钟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61-3)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五味子、醋五味子、酒五味子和蜜五味子。

①五味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洗净,干燥。

②醋五味子

取净五味子,用米醋拌匀,置适宜的容器中,密闭,隔水加热至黑色,取出干燥。

每五味子100kg,用米醋20kg。 ③酒五味子取净五味子,加入黄酒,拌匀,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至表面呈紫黑色或黑褐色,取出,干燥。

每五味子100kg,用黄酒20kg。 ④蜜五味子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五味子,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此外,尚有炒制、蒸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醋五味子、酒五味子、蜜五味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北五味子含木脂素约5%,木脂素类化合物约30种[1-4]:有五味子素(Schizandnn)、五味子醇甲(Schizandrol A)、γ-五味子素(γ-Schizandrin)、五味子乙素(Wuweizisu B)、去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五味子甲素(Wuweizisu A)、五味子醇(Schizandrol)、伪-γ-五味子素(Pseudo-γ-schizandnn)、五味子丙素(Schizndrin C,Wuweizisu C)、五味子醇乙(Schizandrol B)、五味子酯甲(Schisantherin A,)、五味子酯乙(Schisanthenn B)、五味辛(Gomisin)D,E,F,G,H,顺芷酰五味辛H(Tigloylgomisin H)、当归酰五味辛H(Angeloylgomisin H)、苯甲酰五味辛H(Benzoylgomism H)、前五味辛(Pregornisin)、五味辛J、(一)-五味辛Ki、(+)-五味辛K2、K3、(一)-五味辛Li、L2、(±)-五味辛M1、(+)五味辛M2、五味辛N、O、表五味辛O(Epigomism O)、当归酰五味辛P、Q、五味子酯丙(Schisantherin C,Tigloylgomism D)、五味辛R、当归酰五味辛O、当归酰异五味辛O(Angeloyl isogomiisin O)、苯甲酰异五味辛O、五味辛S(1)、T(2)。

还含挥发油,油中大部分为萜类成分、尚含少量醛、酮、醇、酸、醋等含氧成分[5]。 其它次要成分有含脂肪油约33%,有机酸9.11%,主要为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琥珀酸[6]

华中五味子也含多种木脂素,有去氧五味子素、五味子酯甲、乙、丙、丁、戊[1]、d-表加巴辛(d-Epigalbacin)[7],dl-安五脂素(dl-Anwulignan)、襄五脂素(Chicanine)[8]、五味子酮(Schisandrone)(3)[9]、安五酸(Anwuweizic acid)[8]、甘五酸(Ganwuweizic acid)[10],还含五内酯甲、乙、丙、丁(Schisanlactone A、B、C、D、)[11],挥发油中约含65种成分,其中已鉴定的有40种,主成分为罗汉柏烯(Thujopsene)和叩巴萜(Cuparene)[11]

参考文献 [1]药学学报 1983;23(9):714 [2]Chem Pharm Bull 1982;30(9):3207 [3]Chem Phyarm Bull 1982;30(9):3202 [4]Ch Pharm Bull 1988;36(10):3974 [5]药学通报 1988;23(6):338 [6]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86 [7]植物学报 1982;24(5):451 [8]化学学报 1984;42(3):264 [9]Planta Med 1985;51(3):217 [10]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87;8(5):447 [11]有机化学 1987;7(6):469

【药理】: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适当剂量的五味子对不同水平的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兴奋作用,对健康人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的反射性反应也有兴奋作用,能改善人的智力活动,提高工作效率[1]

po五味子粉能使大脑皮层抑制过程集中,增强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并促使两过程趋于平衡,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对注意力、协调动作及体力活动均可改善[2,3]

100%五味子煎剂0.1~0.5ml/kgiv,对正常及麻醉的呼吸均有明显兴奋作用,使频率加快,幅度增大,同时血压下降,并能对抗吗啡对兔呼吸抑制的作用。据认为系直接兴奋呼吸的结果[4]

五味子素能增强戊四氮和士的宁的惊厥作用[5],小剂量缩短而大剂量延长环己烯巴比妥或水合氯醛对小的睡眠时间[6];小鼠100mg/kgig则明显缩短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7]。五味子醚提取物具有镇静作用,与巴比妥钠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8]

五味子仁乙醇提取物可明显延长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抑制高级中枢,拮抗兴奋药引起的惊厥,但对脊髓却呈兴奋作用,对脊髓兴奋药所致惊厥似有增强作用[9]。小鼠ip五味子酯甲能明显延长巴比妥钠睡眠时间[7]

五味子酯乙、五味子醇乙和五味子丙素给小鼠ip或ig均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3]。 ②镇咳、祛痰作用 五味子醚提取物有镇咳,祛痰作用。挥发油及五味子素有镇咳作用,其酸性提取物有祛痰作用[8]。 ③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五味子有强心作用,其水浸液及稀醇浸液,可加强心收缩力。

增加血管张力[4],煎剂可抑制大鼠心肌细胞膜ATP酶的活性[10]。五味子的水、稀醇和醇浸出液,对犬、、兔等有降压作用[4,11];亦有报道五味子无降压作用,或仅有轻微降压作用。循环衰竭时,则有显着升压作用[12]。 ④对肝脏的作用 五味子粉混悬剂及乙醇提取物对家兔四氯化碳所致中毒性肝炎引起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有降低作用,且证明其降酶成分存在于种仁中。

降酶机制不是在血液中直接对谷丙转氨酶灭活或降解,而是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13,14]。对小鼠、大鼠和家兔等几种动物,由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TAA)、乙炔雌二醇环戊醚(CEE)等不同化学物质所致肝损伤而引起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种仁乙醇提取物都能使之降低,而果肉的乙醇提取物则无效[13]

对四氯化碳和CEE两种动物模型,五味子的7种有效成分降转氨酶作用强度的顺序大体为:酯乙>醇乙>丙素>乙素>甲素≥酯甲>醇甲。肝脏的病理损害有所减轻,但与降转氨酶的强弱并不平行[7]。酯丙、酯丁[16]和五味子酚(五酚)(Schisanhenol)(红花五味子S.rubiflora中成分)[17]对四氯化碳中毒小鼠亦有明显降转氨酶作用。酯戊和去氧五味子素(甲素)无降转氨酶作用[16]

这或许因所用剂量较小有关。 1)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保护作用机理 四氯化碳本身对肝脏并无毒性,它在体内经肝细胞色素P450的代谢激活后生成三氯甲基(·CCl3)自由基,引起生物膜,首先是内质网膜脂质的过氧化,从而选择性地损伤肝脏。

凡具有抗四氯化碳肝损伤的五味子有效成分一般都能抑制脂质过氧化,丙二醛的生成减少;凡能抑制四氯化碳引起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的五味子有效成分,一般都对1-四氯化碳与肝微粒体脂质的共价结合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百分率不如对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显着,由四氯化碳生成的·CCl3,进一步代谢转化为氯仿及一氧化碳,同时在代谢过程中消耗NADPH和氧。五味子的有效成分能抑制一氧化碳的生成及NADPH和氧的消耗。因此,五味子拮抗四氯化碳肝损伤作用的机理很可能是抑制了毒性代谢产物(·CCl3自由基)对膜的攻击,从而维持了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则可能通过对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而抑制了四氯化碳的代谢转化,使自由基(·CCl3)的生成量减少,肝细胞的损伤自然减轻[18,19]。 2)对扑热息痛肝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20] 扑热息痛在体内经肝细胞色素P450代谢后,绝大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等相结合形成复合物,从尿排出。

仅很少一部分被代谢后生成半醌自由基,与肝内谷胱甘肽(GSH)结合而排出体外;大剂量扑热息痛进入体内后,生成的半醌自由基过多,肝内GSH被耗竭,便与肝细胞蛋白质进行共价结合。引起肝细胞坏死。

预先ig五味子果仁的乙醇提取物,对ip扑热息痛所致的小鼠死亡有明显保护作用,在甲素、乙素、丙素、醇甲、醇乙及五酚6种化合物中,仅醇乙能显着减少扑热息痛所引起的小鼠死亡率,能防止小鼠在注射扑热息痛后肝内GSH含量的下降,使血中扑热息痛浓度降低,肝微粒体代谢扑热息痛的能力增强。推测其拮抗扑热息痛肝脏毒性的机制是改变了扑热息痛在肝脏的代谢途径,使其活性中间产物自由基形成的量减少。

有意义的是典型的肝细胞色素P450诱导剂苯巴比妥,虽亦能降低小鼠血中扑热息痛的浓度,加快肝微粒体代谢扑热息痛的速度,但对扑热息痛所致的小鼠死亡及肝内GSH的下降均无明显影响。看来,苯巴比妥和五味子醇乙虽然均为肝细胞色素P450诱导剂,但二者诱导肝细胞色素P450的方式不同。 3)对半乳糖胺和乙硫氨酸肝损害的保护作用: 大鼠ig醇乙(Gomisin A)100mg/(kg·d),连服4d,对半乳糖胺诱发的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肝湿重比对照组有显着增加,血清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明显降低,肝细胞坏死,脂肪沉积和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均有所减轻;对乙硫氨酸引起的血清GOT和GPT升高则无明显影响[2l]。 4)对活性氧自由基损伤的拮抗作用。

a)在NADPH-维生素C引起的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和Fe2+-半胱氨酸诱发的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实验系统中,五酚、S(一)丙素、R(+)丙素、S(一)乙素、R(+)乙素、(±)乙素和甲素等7种化合物均有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醇甲和醇乙的作用不明显。其中五酚、丙素和乙素抑制丙二醛生成的作用均比典型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强[22]

另外,将新鲜分离的大鼠肝细胞体外培养,分别用可产生自由基的FeSO4/半胱氨酸系统及四氯化碳引起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

乙素对这两种不同自由基产生系统所引起的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使肝细胞丙二醛的生成及乳酸脱氢酶和谷丙转氨酶的释放减少,肝细胞存活率提高,细胞膜形态保持完整[23]

b)在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系统中,上述五酚等7种有效成分均能抑制的生成,而且比维生素E的作用强[22]。 c)对小鼠急性酒精中毒所致的肝脏脂质过氧化的拮抗作用 小鼠在服酒精中毒后,肝内丙二醛含量增加,如预先po五味子乙醇提取物、五酚或乙素,则肝内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

在体外对脂质过氧化无抑制作用的醇甲和醇乙对此种酒精中毒所致的肝脏丙二醛增加亦无明显作用。所以,体内与体外的实验结果吻合[22]

d)对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大鼠每日ig乙素连续3d,结果给药组肝胞浆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提高,有利于机体清除和H2O2。但对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无明显影响[22]

e)对过氧化氢引起溶血的拮抗作用 红细胞膜富于磷脂,易受氧白由基攻击而发生脂质过氧化和溶血。过氧化氢系自由基反应中的一种中间产物,可引起红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和溶血。

五酚、S(一)丙素、R(+)丙素、S(-)乙素、R(+)乙素、(±)乙素及甲素对过氧化氢引起的红细胞溶血反应和丙二醛的生成量均有相当显着的抑制作用,而且强于维生素E;醇甲和醇乙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最近,用自旋捕捉技术(ESR)证明,五酚等能直接捕获和·OH[22]。 5)对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 大鼠和小鼠每日给药1次,连续3d,甲素、乙素、丙素、醇乙及五酚均能显着提高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氨基比林脱甲基酶及苯并芘羟化酶活性,微粒体蛋白亦明显增加。表明五味子某些成分能增强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24-27]

乙素和醇乙诱导动物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后能加速化学致癌剂苯并芘朝致癌性弱的代谢产物方向转化。Ames致突变实验结果证明其确有抗致突变作用。

另外,乙素能加速雌二醇的代谢速度。上述结果提示,五味子的几种成分诱导肝脏细胞色素P450的生物学效果是增强了肝脏的解毒功能[28]

6)对肝脏蛋白质和糖原合成的影响 给小鼠每日ig五味子果仁乙醇提取物或乙素,连续3d,14C-苯丙氨酸掺入肝脏蛋白质速率显着增加,表明蛋白质合成增加。饥饿小鼠ig果仁醇提取物或乙素,肝糖原含量显着增加,切除小鼠两侧肾上腺后,此作用仍存在,表明其促糖原生成作用不是通过肾上腺皮质实现的[22]。 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五仁醇(北五味子醇提物)给小鼠ig,连续12d,或ip或im,连续4d,对小鼠脾抗体分泌细胞及特异玫瑰花形成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29,30]。五仁醇并可有效延长小鼠同种异体移植心肌组织的存活期[31]

五味子醇提物对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可能是有意义的[29]。另有报道,小鼠每日ig五味子煎剂,连续7d,应用免疫组化法证明,脾脏的白髓成分明显增殖,生发中心增大,边缘区增宽,IgM B淋巴细胞及IgM浆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巨噬细胞分布区也有所扩大。提示其对脾脏免疫细胞的形成和分化有促进作用[32];也能促进小鼠唾液腺内半乳糖和乙酰胺半乳糖的合成,为唾液的分泌成分提供糖基,也能促使唾液腺内酸性粘蛋白成分增加。颌下腺内IgG浆细胞明显增加。

提示五味子具生津作用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33]。家兔ig北五味子粉,连续30d,应用组织化学染色法证明。

肾上腺髓质及皮质内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增高,RNA增加,表明北五味子可增强组织对糖的代谢及蛋白质的合成;能使兔脾动脉鞘周围的小淋巴细胞数增多,多数动物脾B区外周带增宽,B淋巴细胞数增多及B细胞内RNA增多,表明其能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34]。 ⑥抗癌作用 五味子乙素在体外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小鼠Si80-v细胞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均有抑制作用,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中的核蛋白和ATP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5]

大鼠喂食含五味子饲料对黄曲霉素B1致肝癌作用有显着抑制效果[36]。 ⑦对子宫的作用 五味子浸剂、混悬液、五味子浆果和种皮混合液3种制剂,对兔在体和离体未孕子宫、妊娠子宫和产后子宫均有诱发节律性收缩的作用,但对张力的影响不明显,不引起挛缩,亦不升高血压。

作用性质与催产素相似,而与麦角不同[1,2]。 ⑧抗菌作用 五味子醇浸液(pH2~3)在体外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寒杆菌A和B、肺炎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异型痢疾杆菌、霍乱弧菌、肠炎沙门氏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等皆有抑制作用。

pH值升高则抗菌作用减弱,说明其抗菌作用可能与所含有机酸有关[37]。对绿脓杆菌亦有较强的抗菌作用[38]。在体内和体外都有抗病毒作用[39]。 ⑨其它作用

对胆痿犬,五味子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1],在体外有杀蛔虫作用[40]

毒性 小鼠ig五味子5g/kg,2d内未见死亡[12]。小鼠ig五味子醇提物0.6或1.2g/kg,连续10d,虽出现活动减少,竖毛、萎靡不振等轻度中毒症状,但体重仍增加,对血象和主要脏器无明显影响[41]。小鼠ig五味子脂肪油10~15g/kg,15~60min后出现呼吸困难,共济失调,1~3h内全部死亡[1]。小鼠ig五味子乙素2g/kg,10鼠无一死亡;200mg/(kg·d),连续30d,对小鼠生长、血红蛋白量和主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均未见明显影响。

犬ig乙素10mg/(kg·d),连续4wk,其食量、体重、血象、肝肾功能及肝组织活检均与给药前无明显差别[13]

参考文献 [1]天津医药杂志 1965;7(4):388,338 [2]中华医学杂志 1955;41(10):987 [3]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译丛 1956;2:107 [4]药学学报 1959;7:277 [5]CA 1967;66:74744c [6]CA 1979;90:1976731 [7]药学学报 1979;14(1):1 [8]中医研究院科技资料选编,1972:123 [9]中华医学杂志 1975;55(5):348 [10]新医药学杂志 1973;(10):27 [11]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Ⅱ;1956:70 [12]中华医学杂志 1955;41(10):959 [13]中华医学杂志1975;55(7):498 [14]新医学 1976;7(3):112 [15]中华医学杂志 1974;54(5):275 [1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76;8:331 [17]药学学报 1982:17(4):312 [18]Proceedings of TMMP 1987:78 [19]Chem Biol Interact 1982;41:39 [20]药学学报 1987;22(9):650 [21]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7;9(3):26 [22]生理科学进展 1988;19(3):197 [23]中国药理学报 1989;10(4):353 [24]中国药理学报 1985;6(1):41 [25]药学学报 1980;15:206 [26]Chem Biol Interact 1982:39:315 [27]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81;103:1981 [28]Chem Biol lnteract 1982;39:301 [29]中华医学杂志 1984;64(6):369 [30]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6):361 [31]中西药结合杂志 1987;7(1):33 [32]福建中医药 1988;19(5):79 [33]福建中医药 1989;20(3):15 [34]中国医药学报 1988;3(1):30 [35]中国药理学报 1984;5(2):130 [36]癌症 1986;5(2):141 [37]植物学报 1954;3(2):121 [38]辽宁医学杂志 1960;(1):28 [39]科研资料选编 1973;(1):94 [40]新医药学杂志 1974;(2):31 [41]医学研究通讯 1979;(9):23。【药性】:

性味 酸、甘,温。

①《本经》:“酸,温。” ②《唐本草》:“皮肉:甘、酸;核:辛、苦,都有咸味。” ③《长沙药解》:“酸、微苦、咸、涩。”

归经 肺、心、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纲目》:“入肝、心。”

功效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主治 肺虚喘咳,口干作渴,内热消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心悸失眠,久泻久痢。 ①《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②《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 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④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

” ⑤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 ⑥《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 ⑦《本草通玄》:“固精,敛汗。” ⑧《中药志》:“肺虚咳嗽,津亏口渴,自汗、盗汗,慢性腹泻,神经衰弱以及无黄疸型肝炎。”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咳喘,自汗,盗汗,遗精,久泻,神经衰弱。” ⑩《中草药学》:“肺虚喘咳,体虚多汗,口干,脉弱,神经衰弱,失眠,遗精,阳痿,肾虚腰腿痛,慢性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6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早期泄泻,痧疹初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苁蓉为之使。恶萎蕤。胜乌头。

” ②《本草经疏》:“痧疹初发及一切停饮,肝家有动气,肺家有实热,应用黄芩泻热者,皆禁用。” ③《本草正》:“感寒初嗽当忌,恐其敛束不散。肝旺吞酸当忌,恐其助木伤土。”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茯苓、干姜,治肺经感寒,咳嗽不已。

②配罂粟壳,治咳嗽。 ③配白矾,治痰嗽并喘。 ④配补骨脂、麻黄等,治肾虚型慢性气管炎。 ⑤配人参、麦冬,治气阴两伤,气短口渴,汗多体倦或久咳肺虚。

⑥配黄芪,治虚败。 ⑦配续断、地黄、鹿茸,治虚劳羸瘦,腰背酸痛,动辄微喘。

⑧配酸枣仁、柏子仁等,治神经衰弱。 ⑨配吴茱萸,治肾泄。

⑩配蔓荆子,治烂弦风眼。 ⑾配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治季夏之时,困乏无力,无气以动。

方选和验方 ①五味细辛汤(《峰普济方》)治肺经感寒,咳嗽不已:白茯苓120g,甘草90g,干姜90g,细辛90g,五味子75g。上为细末,每服6g,水200ml,煎至7分,去渣,温服,不以时。

②《普济方》:“治痰嗽并喘:五味子、白矾等份,为末。每服10g,以生猪肺炙熟,蘸末细嚼,白汤下。” ③生脉散《千金方》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赖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火行,肢体痿软,脚欹眼黑:人参15g,五味子、麦门冬各10g,水煎服。

④《丹溪方》:“治久咳不止:五味子15g,甘草5g,五倍子、风化硝各6g。为末,干噙。” ⑤《摄生方》:“治久咳不止:五味子30g,真茶12g。晒研为末,以甘草15g煎膏,丸绿豆大。每服30丸,沸汤下,数日即愈也。

” ⑥五味子丸《卫生家宝方》:“治虚劳羸瘦,短气,夜梦,骨肉烦痛,动辄微喘:五味子60g,续断60g,地黄30g,鹿茸30g(切片,酥炙),附子30g(炮,去皮脐)。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盐汤下。”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神经衰弱:五味子、山药各15g,酸枣仁、柏子仁各10g,龙眼肉30g,水煎服。”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神经衰弱:五味子、女贞子各60g,何首乌30g,酒400ml。上药共泡一周,加开水1000ml。每日午后5时眼1次,8时再服1次,每服50ml,连服数日。” ⑨五味子散(《本事方》)治五更泄泻:五味子60g(拣),吴茱萸(细粒绿色者)15g。上2味同炒香熟为度,研末。每服6g,陈米饮下。 ⑩《谈野翁试验方》:“治烂弦风眼;五味子、蔓荆子煎汤,频洗之。” ⑾《本草品汇精要》:“治季夏之时,困乏无力、无气以动: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煎汤。

” ⑿福建中医药 1991;(14):“治产后血汗:生地、元参、麦门冬、天门冬、桔梗、丹参、桑白皮、地骨皮各9g,五味子、当归、蒲黄炭、丹皮炭、煮南星、姜半夏各6g,炒枣仁、党参各15g,黄芪30g,朱砂15g(另冲)。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本草衍义》:“治肺虚寒:五味子,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时时服。

” ②五味子膏(《医学入门》)治梦遗虚脱:北五味子500g洗净,水浸1宿,以手按去核,再用温水将核洗去余味,通用布滤过,置砂锅内,入冬蜜1000g,慢火熬之,除砂锅重量外,煮至1200g成膏为度。等数日后,略去火性,每服1~2匙,空腹白滚汤调服。 ③五味子丸(《经验良方》):“治白浊及肾虚,两腰及背脊穿痛:五味子30g,炒赤为末,用醋糊为丸,醋汤送下30丸。泻,用蕲艾汤吞下。

” ④《近效方》:“治女人阴冷;五味子120g为末,以口中玉泉和丸兔屎大,频纳阴中,取效。” ⑤《本草新编》:“治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五味子炒焦,研末,敷之,可保全如故。” ⑥《保幼大全》:“治赤游风丹,渐渐肿大:五味子焙研,热酒顿服3g自消,神效。”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神经衰弱:五味子10~15g,水煎服或五味子30g,用300ml白酒浸7天,每次饮酒15ml。”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五味子烘干,研成细粉(或炼蜜为丸)。散剂,每服3g,每日3次,1月为1个疗程。

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后,仍宜继续眼药2~4周,以巩固疗效。” ⑨五味子浸膏液(《中药单味制剂操作工艺》):治久咳、虚劳烦热及神经衰弱:五味子1kg加水煎煮2次,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0加1倍量乙醇沉淀,滤取醇液。

回收乙醇,药液加水调整至每1ml含游离有机酸相当于N/10NaOH20ml。口服,每次2~4ml。日服2次。 ⑩五味子糖浆(《中西医结合技术资料汇编》):治神经衰弱:五味子1kg,糖3.5kg。取五味子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投入糖煮沸至总量达8L。静置沉淀,滤液分装消毒。

口服,每次25ml,每日2次,饭后服,10天为1疗程。 ⑾五味子合剂(《医药资料》山东德州卫生局):治传染性肝炎:将五味子粉碎成粗粉,以6倍量乙醇浸渍4~7天,滤取浸出液,残渣再以同法浸渍2次,合并3次浸出液,回收乙醇,用冷开水稀释,加入30g食糖和适量防腐剂。

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 ⑿五酯片(中草药通讯 1976;(11))治肝炎:取五味子粗粉用70%乙醇热回流提取3次,合并乙醇提取液,减压浓缩,除尽乙醇,加辅料制粒,压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医药家论述】:

孙思邈:“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檗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生用。”“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 ②寇宗奭《本草衍义》:“五味子,《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谓除热气,《日华子本草》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

今既用之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

入药生曝不去子。” ③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五味子,今谓五味,实所未晓,以其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食之多致虚热,盖收肾之骤也,何惑之有?火热嗽必用之。” ④缪希雍《本草经疏》:“五味子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其主咳逆上气者,气虚则上壅而不归元,酸以收之,摄气归元,则咳逆上气除矣。

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 ⑤倪朱谟《本草汇言》:“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故《唐本草》主收敛肺虚久嗽耗散之气。

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羸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亡阴亡阳,神散脉脱,以五味子治之,咸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然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

故孙真人用生脉散,以五味配人参、麦门冬,夏月调理元虚不足之人,意在其中矣。”“五味子,酸辛之味重于甘味,《本经》虽言补肺、补肾、敛气、敛津;(然)余因奔走山中,忽吐血碗许,血止后,即加咳嗽,竞至下午发热,六脉空数,金华叶正华,教服沙参生脉散,人、沙二参,麦门冬,已用二钱余,五味子少加七粒,即觉酸辛戟咽,不唯咳热有加,而血亦复吐,随减去五味子,服之安妥,服一月后,血咳俱止,热亦不发,可见五味子治虚损有咳嗽者,虽无外邪,亦宜少用,酸能引痰,辛能引咳故也。” ⑥贾所学《药品化义》:“五味子,五味咸备,而酸独胜,能收敛肺气,主治虚劳久嗽。盖肺性欲收,若久嗽,则肺焦叶举,津液不生,虚劳则肺因气乏,烦渴不止,以此敛之、润之,遂其脏性,使咳嗽宁,精神自旺。但嗽未久不可骤用,恐肺火郁遇,邪气闭束,必致血散火清,用之收功耳。” ⑦邹澍《本经疏证》:“五味子所治之证,《伤寒》仅言咳逆,《金匮要略》则兼言上气,如射干麻黄汤之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小青龙加石膏汤之肺胀咳逆上气,烦躁而喘也。夫伤寒有伤寒之关键,无论其为太阳、少阳、少阴,凡咳者均可加入五味子、干姜;杂证自有杂证之体裁,即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一语,已通概全书大旨,试观《金匮要略》中有脉沉而用五味子者否?盖五味子原只能收阳中之阴气,余则皆非所宜。”“或曰:子言咳逆上气而不渴,为用五味子的据,颇似近理,特《千金方》治消渴,偏有用五味子者,其说遂不可通矣。曰:《千金方》论消渴,其源有四:一曰渴利,后人谓之上消;二曰内消,后人谓之中消;三曰强中;四曰消渴,此二种后人谓之下消。五味子之用,在强中者一方,曰治肾气不足、消渴,小便多,腰痛,增损肾沥汤。

在消渴者二方,曰治虚劳渴无不效,骨填煎;曰治虚热四肢羸乏,渴热不止,消渴,补虚茯神散。渴利内消者,绝不用及,亦可以知与治咳逆在上者,风不相及矣。

” ⑧黄宫绣《本草求原》:“五味子,为咳嗽要药,凡风寒咳嗽,伤暑咳嗽,伤燥咳嗽,劳伤咳嗽,肾水虚嗽,肾火虚嗽,久嗽喘促,脉浮虚,按之弱如葱叶者,天水不交也,皆用之。先贤多疑外感用早,恐其收气太骤,不知仲景伤寒咳喘,小青龙汤亦用之,然合细辛、干姜以升发风寒,用此以敛之,则升降灵而咳嗽自止,从无舍干姜而单取五味以治咳嗽者。

丹溪又谓其收肺气之耗散,即能除热;潜江亦谓其滋肺以除热,补肾以暖水,而联属心肾;凡嗽在黄昏,是虚火浮入肺中,忌用寒凉,止宜重用五味以敛降,此则不合干姜,而合炒麦冬者也。”“总之,肺气随阴以下降,则气精而盈,肾水从阴以上布,则精化气而气盛,阴阳二气,实一气之变动,以肝为关捩子,五味专精于肝,而交合肺肾,故其效如此,有不同于他味之酸敛者,肺气阳中有阴,故能降,治肺气以阴降为主。然元气之降,先本于升,五味升降咸备,所以阳邪伤阴,固宜清阳,以之收阳;阴邪伤阳,亦宜此辛温畅阳,而寓收阴。东垣谓寒喘热喘,不能舍五味者此也,惟外邪杂病不关肺气者忌。

上一篇:五转七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