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翁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489页(1082字)

【名称出处】:《岭南采药录》

【概况】:

异名 大药(《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桃金娘科水翁属植物水翁的花蕾。

原植物 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Roxb.)Merr.et Perry

余项参见“水翁”条。。

【生药】:

采集 农历端午前后,采摘带有花蕾的花枝,用水淋湿,堆叠3~5天,使花蕾自然脱落,晒至三成干,复堆闷1~2天再晒,以后晒1天,闷1天,待足干后,筛净残存枝梗。

药材产于广东、广西。

鉴别 花蕾卵形或球形而两端尖,长4~6mm,直径2~3mm,皱缩,下半部为棕黑色倒钟形或杯形的萼筒,上半部帽状,为5枚合生的花瓣,浅棕黄色,除去帽状体,可见重叠的雄蕊,花丝棕黑色,中央有锥形花柱。质干硬。气微香,味苦。

以黄黑色,无枝梗者为好。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

含精油,有35个成分,主要有α-蒎烯、月桂烯(Myrcene)、β-罗勒烯(Z)、β-罗勒烯(E)、2、7-二甲基辛二烯-1,6、香叶醇(Geraniol)、顺式-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蛇麻烯、γ-依蓝油烯(γMuurolene)、别-香树烯(Allo-aromadendrene)、δ-杜松烯(δ-Cadinene)、3,6,8,8-四甲基,8-氢,7-甲撑薁、金合欢醇(Farnesol)等。

参考文献 广西植物 1987;7(2):173

【药性】:

性味 苦,寒。

功效 解表散热,去湿化滞。

主治 外感恶寒、发热、头痛,食滞不化。

①《岭南采药录》:“清热,散毒,消食化滞。” ②《广东中药》:“治外感发热头痛,感冒恶寒发热。” ③《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治头痛,跌打,蛇伤。”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感冒发热,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上一篇:水翁皮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