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叶木姜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538页(1255字)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
基源 为樟科木姜子属植物毛叶木姜子的根和果实。
原植物 毛叶木姜子Litsea mollis Hemsl.(Litsea mollifolia Chun),又名木姜子、香桂子、狗胡椒(《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m,树皮黑色,光滑有黑斑,有松节油气味。叶柄被白色柔毛,长1~1.5cm,叶片纸质,互生或聚生于枝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14cm,宽2~4cm,先端突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苍白色,密被柔毛,羽状脉,侧脉6~9对,中脉在两面均突起。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通常2~3个簇生于短枝上,每一花序有花4~6朵,先叶开放或同时开放,花被片6,黄色,宽倒卵形,能育雄蕊9,花丝有毛,第三轮基部有盾状腺体,花药4室,皆内向瓣裂。
果实近球形,直径约5mm,成熟时蓝黑色,果梗长5~6mm。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39.图1678)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海拔600~2800m的山坡灌丛中或阔叶林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化学】:
果实中的精油含α-蒎烯、莰烯、β-蒎烯、香叶烯、柠檬烯、1,8-桉叶素、对-聚伞花素、6-甲基庚烯-5-酮-2、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香茅醛、樟脑、龙脑、松油醇-4、α-松油醇、香草醇、香叶醇、橙化醛、牻牛儿醛、榄香脂素和石腊等[1]。
种子含脂肪油25%,属不干性油[2]。
参考文献 [1]中草药 1984;(11):13 [2]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9
【药性】:
性味 辛、微苦,温。
功效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 ①《四川中药志》:“胃寒腹痛,呃逆,胸闷少食,寒疝腹痛。”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根:祛风消肿。用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捣敷患处。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胃寒腹痛、呕吐:毛叶木姜子9g,良姜9g,干姜9g。水煎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寒疝腹痛:“毛叶木姜子9g,小茴香9g,青木香9g,乌药9g,橘核12g。水煎服。” ③《四川中药志》:“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毛叶木姜子根30g,翻天印6g,阎王刺根15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