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619页(1963字)

【名称出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概况】:

异名 大叶井口边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红尾莲、三七莲(广西),大叶凤尾(《西藏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凤尾蕨的全草。凤尾蕨属全世界约300种,中国约66种。

原植物 凤尾蕨Pteris cretica L.var.nervosa(Thunb.)Ching(Pteris nervosa Thunb.)

形态 植株高50~70cm。根状茎短,直立或斜生,顶端被黑褐色鳞片。叶簇生,二型或近二型;叶柄长30~45cm,禾秆色或有时带棕色;能育叶卵圆形,长20~35cm,宽15~20cm,一回羽状,但中部以下的羽片常分叉,有时基部1对具1~2片分离小羽片;羽片或小羽片长15~25cm,宽6~8mm,条状披针形,其不育的顶部有锐锯齿;不育叶近同形,但小于能育叶,边缘具锐锯齿。孢子囊群沿羽片顶部以下的叶缘连续分布;囊群盖膜质,狭条形。(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50页.图299)

生于海拔400~3200m的石灰岩石缝中或林下灌丛中。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向北至陕西南部、向西至西藏东部。

日本、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斐济群岛、夏威夷群岛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从地下部分得2β,15α-二羟基-ent-贝壳杉-16-烯(2β,15α-Dihydroxyent-kaur-16-ene)、Creticoside A、2β,16α-二羟基-ent-贝壳杉烷(2β,16α-Dihydroxy-ent-kaurane)、CretiCoside B、2β,6β,16α-三羟基-ent-贝壳杉烷(2β,6β,16α,Trihydroxyent-kaurane,C20H34O3)[1]、Creticoside C(2β,6β,16α-Trihydroxy-(-)-kauran-2β-D-Glucopyranoside)、2β,10α,17-四羟基-(-)贝壳彬烷(2β,15α,16α,17-Tetrahydroxy-(-)-Kaurane,)、2β,6β,15α-三羟基-(-)-贝壳杉-16-烯(2β,6β,15α-Trihydroxy(-)-kaur-16-ene)、Creticoside E(2β,6β,15α-Trihydroxy(-)-kaur-16-ene2β-D-Glucopyranoside)、2β,14β,15α,16α,17-五羟基-(-)贝壳杉烷(2β,14β,15α,16a,17-Pentahydroxy-(-)-Kaurane))[2]、蕨素A、C、S(Pterosin A、C、S)[3]。地上部分还含蕨素B、F(Pterosin B、F)[4]

参考文献 [1] Chem Pharm Bull 1973;21;455 [2] Chem Pharm Bull 1974;22:1686 [3] Chem Pharm Bull 1974;22;2758,1981;29:3455 [4] 药学杂志(日) 1985;105(7):640

【药性】:

性味 甘、咸,寒。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甘,平。” ②《陕西草药》:“咸,寒,有小毒。” ③《云南中草药选》:“淡,凉。” ④《中药大辞典》:“甘,凉。”

功效 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主治 黄疸型肝炎,泻痢,水肿,淋浊,月经不调,喉蛾,烫火伤,胆囊炎,干血痨。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除湿,止血生肌。治咳嗽,淋浊,痢疾,水火烫伤。

” ②《陕西草药》:“驱风镇静,调经活血,解毒消肿,止痢通淋。治口眼歪斜,犬咬伤,热淋,泻痢,胸腹胀痛,月经不调,干血痨。

” ③《云南中草药选》:“清热,利尿,除湿,止痢。治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扁桃体炎,痢疾,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

上一篇:凤尾搜山虎 下一篇:凤尾蕉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