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鳐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628页(1215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鳐(《吕氏春秋》),飞《《本草拾遗》)。

基源 为飞鱼科动物燕鳐鱼、弓头燕鳐鱼、点鳍燕鳐鱼、背斑燕鳐鱼、少鳞燕鳐鱼的肉。

原动物 燕鳐鱼Prognichthys Cypselurus dgoo(Temm.et Schl)。

弓头燕鳐鱼Cypselurus arcticeps(Gunther)。

点鳍燕鳐鱼Cypselurus spilopterus(Cuvtet et Valenciennes)。

背斑燕鳐鱼Cypselurus bahiensis(Ranzani)。少鳞燕鳐鱼Cypselurus oligolepis(Bleeker)

历史 文鳐鱼首载于《本草拾遗》,谓“生南海。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群飞海上。

”《纲目》载:“按西山经云:观水西注于流沙,多文鳐鱼。状如鲤,鸟翼鱼身,苍文白首赤喙。常以夜飞,从西海游于东海。其音如鸾

”林邑记云:“飞鱼身圆,大者丈余,翅如胡蝉。出入群飞,游翔翳荟,沉则泳于海底。

”又一统志云:“陕西鄠县涝水出飞鱼,状如鲋,食之已痔疾也。”显然古代本草包括数种文鳐鱼,《中国药用动物志》分5种鳐鱼分条收载。

形态 燕鳐鱼体略呈梭形,背部及腹部颇宽。微凸出,头短,背部平坦,腹面甚狭。吻短。眼大,侧位而高。

全体被圆鳞,鳞较大。侧线位很低,近腹缘,其后端不达尾鳞部,侧线鳞54~。背鳍12~14,位靠后。胸鳍很发达,宽大,平置时可达臀鳍最末鳍条的尖端。

腹鳍大,平置时约可达臀鳍基底末端。臀鳍小,与背鳍略相对,尾鳍分叉,下叶较上叶长。体背面黑色,侧下方及腹部银白色。

生境与分布 常成群游于海洋之上层,能跃出水面,展开胸鳍,在1m左右的水面上空滑翔10~100m以上的距离。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和东海。

其它四种形态与燕鳐鱼相近。

主要区别为弓头燕鳐鱼腭骨无牙,胸鳍下部1/3处具有一淡色斜斑。分布于南海。

点鳍燕鳐鱼腹鳍距鳃孔较距尾鳍基为近,背鳍前鳞28~34;头长等于或稍短于背鳍至尾鳍基。

分布于南海。背斑燕鳐鱼背鳍后部具明显黑斑,背鳍前鳞通常30(28~34),胸鳍棕黑色。分布于南海、东海。

少鳞燕鳐鱼背鳍前鳞少于33,一般为25~28;体侧一列鳞44~51。分布于南海。

。【药性】:

性味 《纲目》:“甘、酸。”

主治 难产,痔疮。 ①《本草拾遗》:“令易产,临时烧为黑末,酒下2g。” ②《纲目》:“已狂已痔。”

上一篇:文蛤 下一篇:方叶五月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