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麻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632页(7366字)
【名称出处】:《日用本草》
【概况】:
异名 麻子(《本经》),大麻子(《本草经集注》),白麻子(《千金·食治》),火麻(《日用本草》),山丝苗(《救荒本草》),黄麻(《纲目》)。
基源 为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的成熟果实。大麻属全世界仅有1种,中国大部分地区有种植。
原植物 大麻Cannabis sativa L.,又名麻(《诗经》),汉麻(《事物纪原》)。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经》,称麻子,列为上品。
《本草拾遗》云:“麻子:早春种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种为秋麻子,入药佳。”《图经本草》谓:“麻子处处有之,绩其皮以为布者。农家择其子之有斑黑文者,谓之雌麻,种之则结子繁。他子则不然也。
”《纲目》载:“大麻即今火麻,亦曰黄麻。处处种之,剥麻收子。
有雌有雄,雄者为枲,雌者为苴。大科如油麻。
叶狭而长,如益母草叶,一枝七叶或九叶。五六月开细黄花成穗,随即结实,大如胡荽子,可取油。
剥其皮作麻。其秸白而有棱,轻虚可为烛心。
”《齐民要术》云:“麻子放勃时,拔去雄者。若未放勃,先拔之,则不成子也。
其子黑而重,可捣治为烛。即此也。”《纲目》又在曼陀罗花条下载:“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其中所指的火麻子花,也即是大麻的花。历代本草所述与今品基本相符。
形态 一年生粗壮草本,高1~3m。
茎直立,有纵沟,灰绿色,密被短柔毛,叶互生或下部的对生;叶柄长4~14cm,被短柔毛;叶掌状全裂,裂片3~11,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5cm,顶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糙毛,下面浅绿色,密被灰白色毡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排成长而疏散的圆锥花序,花黄绿色,有糙毛,花被片5,卵形,雄蕊5,花丝短,花药纵裂;雌花序短,生于叶腋,绿色,每朵花外具一卵形苞片,花被退化,膜质,与子房紧贴,花柱2。瘦果扁卵形,灰褐色,有细网状纹,生于黄褐色宿存苞片内。花期4~6月,果期6~7月。
(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197页.图208)
生境与分布 原产亚洲西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药】:栽培 适应性较强,但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
用种子繁殖,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直播,按行株距各33cm穴播,深2~3cm,播后覆土保湿,每亩用种量1kg。
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分次间苗或补苗,每穴留苗2~3株。大麻是雌雄异株,在花序形成时,需拔除多数雄株,以利雌株生长。
生长期间追肥2~3次,干旱时需浇水。主要病害有霜霉病和菌核病,需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再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灌穴。
采集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药材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甘肃、云南、江苏、浙江。
鉴别
性状 果实扁卵形,长4~5mm,直径3~4mm,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微有光泽,有浅色网状纹理,两侧边有棱线,顶端略尖,基部钝圆,有圆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有种子1枚。
种子类圆形,种皮薄,暗绿色,常粘于内果皮上,不易分离,胚乳菲薄,灰白色,子叶2片,肥厚,富油质。
气微,味淡。以颗粒饱满、种仁色白者为佳。
显微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石细胞。中果皮为2~3列薄壁细胞,并有一断续的色素层,内侧为一列草酸钙结晶。
内果皮主由1列栅状石细胞组成。(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70)粉末:深棕色,油性,气微,味淡。
①外果皮石细胞成片,表面观呈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有的分枝呈星状,相互嵌列,直径15~55μm。长约至91μm、壁厚4~10μm层纹清晰,纹孔细密,胞腔有含黄棕色物。断面观呈长方形,切向延长,细胞界限不分明,径向6~40μm。 ②内果皮石细胞成片,淡黄色或黄棕色,断面观呈栅状,排列紧密,长72~216μm,宽约至50μm,胞间层不规则弯曲,径向壁甚厚,近内壁渐薄,解离后可见具多数锥形突起或短分枝;顶面观呈类圆形或类多角形,胞间层细波状弯曲,垂周壁甚厚,孔沟较细密,底面观垂周壁甚厚,孔沟较细密,底面观垂周壁甚厚,深波状弯曲,胞腔较大。 ③网状果皮细胞黄棕色,极细小,直径7~11μm,波状弯曲。 ④草酸钙簇晶存在于皱缩的果皮薄壁细胞中,直径5~15μm。另可见种皮表皮细胞、子叶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07)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加氯仿10ml回流15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于硅胶H-1%CMC板上,以苯-乙酸乙脂(8:2)为展开剂。
以亚油酸为对照。展开后,喷以1%α-亚硝基-β-萘酚浓硫酸试液,加热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50)
加工炮制 常用的炮制品有火麻仁和炒火麻仁。 ①火麻仁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②炒火麻仁 取净火麻仁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香气逸出,表面现微黄色,取出放凉。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
。【化学】:大麻含具有镇静作用的雷琐酸(β-Resorcylic acid)[1]。
叶中含大麻酚(Cannabinol)、大麻二酚(Cannabi-diol)、大麻树脂(Cannabin)、大麻环萜酚(Cannabichro-mene)、四氢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以及大麻环萜酚酸、四氢大麻酸(Tetrahydrocannabinoic acid)、大麻戊烯(Canniprene)、大麻螺烷酚(Cannabispiranol)[2,3]、4’,5-二羟基3甲氧基二氢芪(4’5-Dihydroxy-3-methoxy-dihydrostilbene)、3’5-二羟基-3,4’-二甲氧基二氢芪、大麻螺酮(Cannabispirone)、大麻螺二烯酮(Cannabispiradienone)、大麻螺烯酮(Cannabispirenone)A,B、β-大麻螺烷酚(β-Cannabispiranol)、α-大麻螺烷酚、大麻菲-1(Canithrene-1)、大麻菲-2、大麻黄酮-2(Canniflavanone-2)、大麻黄酮-1(Canniflavone-1)[4]、大麻碱(Cannabisativine)[3]。
种子中含四氢大麻酚、△9-四氢大麻酸、大麻酚、大麻酚[6]、胆碱、胡芦巴碱(Trigonelline)、蕈毒碱(Muscarine)[7],种子含脂肪酸、植酸钙镁、蛋白质含量为28.2%,并含有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等十八种氨基酸[8]。
雌花花穗中含多量树脂,其中有大麻酚、大麻二酚、四氢大麻酚等麻醉性物质[9]。
附 文献报道未注明药用部分还含有大麻埃尔素(Cannabielsoin)及其酸[9],大麻四醇(Cannabitetrol)[10]及大麻黄酮素(Cannfiavin)A、B[11]。
参考文献 [1] BA;1960:35:22313 [2] 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7 [3] CA 1985:102:21155u [4]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I1982;(7):1455 [5] Tetrahedron Lett 1975;33:2815 [6] CA 1986;104:201693t [7]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422 [8] 营养学报 1985;7(2):151 [9] Planta Med1983;48(1);17 [10] CA 1984;101:207588x [11] CA 1986;105:75909y
。【药理】:大麻仁酊剂去乙醇作成乳剂,给动物ig,有降低血压作用;高血压患者服5~6wk,血压亦可降低,无不良反应[1]。
油中含植酸钙镁,含有为人体易吸收的有机磷和钙,可作滋补营养药。油中还含一些大麻酚,ig大麻酚能抑制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98 [2] J Nat Prod 1977;40(1):1
。【药性】:性味 甘,平。
①《本经》:“甘,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岐伯:辛;雷公、扁鹊:无毒。” ③《唐本草》:“寒。” ④《食疗本草》:“微寒。”
归经脾、胃、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手阳明经。” ②《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③《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肠。”
功效 润燥,滑肠,通便。
主治 血虚津亏,肠燥便秘,消渴,热淋,风痹,痢疾,月经不调,疥疮,癣癞。 ①《本经》:“补中益气。” ②《别录》:“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 ③《药性论》:“治大肠风热结涩及热淋。” ④《唐本草》:“主五劳。” ⑤《食疗本草》:“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发落,通血脉。
” ⑥《本草拾遗》:“下气,利小便,去风痹皮顽,炒令香捣碎,小便浸取汁服;妇人倒产吞二七枚。” ⑦《日华子本草》:“补虚劳,长肌肉,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横逆产。” ⑧《纲目》:“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 ⑨《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去瘀血,生新血。”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体弱、津亏便秘。” ⑾《中草药学》:“肠燥便秘,产后血虚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或榨油涂。
使用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②《食性本草》:“多食损血脉,滑精气,妇人多食发带疾。” ③《本草从新》:“肠滑者尤忌。”。【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瓜蒌仁,治肠燥便秘。
③配郁李仁治津枯肠燥,大便秘结,习惯性便秘。 ③配苏子,治老年阴血不足,或产妇产后虚弱之肠燥气闭,大便闭而不通及老年肠燥气闭便结难下,兼有肺气不降之咳喘者。 ④配当归,治血虚便秘。 ⑤配当归、生地,治老人津枯,病后津亏及产后血虚所致肠燥便秘。
⑥配银花、甘草,治胃热所致口腔炎。 ⑦配大黄、枳实,治肠燥便秘。
⑧配肉苁蓉、当归,治老人或妇女产后血虚津枯之便秘。 ⑨配当归、柏子仁、治产后便秘。
⑩配瓜蒌仁、杏仁,治妊娠期便秘。 ⑾配当归、柏子仁,生地黄,治产后血虚便秘。 ⑿配杏仁、柏子仁、枳壳,治热病后肠燥便秘。 ⒀配杏仁、大黄、芍药,治胃热肠燥,大便秘结,痔疮便秘等症。
⒁配当归、生地、生首乌,治血虚肠燥,心悸失眠,大便难解。 ⒂配瓜蒌仁、郁李仁、杏仁、枳壳,治习惯性便秘。
⒃配郁李仁、桃仁、瓜蒌仁、熟地黄、蜂蜜,治老人热病后,妇女产后由津液不足所致的大便燥结。
方选和验方 ①麻子仁丸(《伤寒论》)治伤寒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60g,芍药250g,枳实250g(炙),大黄500g(去皮),厚朴33cm(炙、去皮),杏仁30g(去皮、炙、熬作脂)。上6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日3服,渐加,以知为度。 ②麻仁丸(《证治准绳》)治产后大便秘涩:麻仁(研和泥)、枳壳、人参各30g,大黄15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温酒送下。
③大麻仁酒(《箧中方》)治骨髓风毒作痛,不可运行者:大麻仁水中浸取沉者50g,漉出曝干,炒,待香熟,即入本臼捣极细如白粉,平分为10帖,每用1帖,取无灰酒500g研麻粉,旋滤取白酒,直令麻粉尽,余壳即去之,都合酒一处,煎取一半,待冷热得所,空腹顿服,日服1帖。 ④润泽丸(《丹溪心法》)治大便不通:麻子仁、当归、桃仁、生地黄、枳壳各3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服。 ⑤五仁润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大肠燥热,便秘腹胀,食少,消化不良:生地黄、陈皮各120g,桃仁(去皮)、大麻仁、肉苁蓉(酒蒸)、熟地黄、当归各30g,郁李仁、松子仁各9g,柏子仁15g。
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服1丸。
单方应用 ①《外台秘要》:“治虚劳,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数少,吸吸口燥少气:大麻仁15g,研,水400ml,煮去半分,服。” ②《时后方》:“治大渴,日食数十斗,小便赤涩者:麻子仁30g,水600ml,煮3~4沸,取汁饮之。” ③《外台秘要》·“治脚气肿渴:大麻子熬令香,和水研,取50g,别以600ml水煮50g赤小豆,取200ml汁,即纳麻汁,更煎三五沸,渴即饮之,冷热任取,饥时啖豆亦佳。” ④《子母秘录》:“治小儿赤白痢,体弱不堪,困重者:麻子仁3g,炒令香熟,末取2g,蜜、浆水和服。” ⑤《食医心镜》:“治妊娠损动后腹痛:“冬麻子30g,杵碎熬,以水3600ml,煮取汁,热沸,三、四服。” ⑥《千金方》:“治寸白虫:“吴茱萸细根60g(熟捣),大麻子90g(熬,捣末)。上2味,以水600ml和搦取汁,旦顿服之,至已时,与好食令饱,须臾虫出,不瘥,明旦更合服之,不瘥,3日服。” ⑦《近效方》:“治呕逆:麻仁9g,熬,捣,以水研取汁,着少盐吃。” ⑧《千金方》:“治小儿头面疮疥:麻子仁150g末之,以水和绞取汁,与蜜和敷之。” ⑨《子母秘录》:“治小儿疳疮:捣麻子仁敷之,日六、七度。” ⑩《千金方》:“治金疮腹中瘀血:大麻子90g,大葱白20枚。各捣令熟,着1800ml水,煮取300ml,顿服之。若血出不尽,腹中有脓血,更合服,当吐脓血耳。” ⑾《千金方》:“治瘭疽着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豆,剥之汁出者:麻子熬作末,摩上良。” ⑿《千金方》:“治赤流肿丹毒:捣大麻子水和敷之。” ⒀《圣惠方》:“治聤耳,脓水不止:麻子3g,花胭脂0.3g。都研为末,满耳塞药。以棉轻拥。
” ⒁《四川中药志》:“治汤火伤:火麻仁、黄柏、黄栀子。共研末,调猪脂涂。” ⒂《安徽中草药》:“治痉挛性咳嗽、喘息:绿萼麻4.5~6g,黄梨1个,冰糖适量。煎服,”
食疗 ①《本事方》:“治产后郁冒多汗,便秘:紫苏子、大麻仁各9g,净洗,研极细,用水再研取汁300ml,分2次,煮粥啜之。
此粥不惟产后可服,大抵老人、诸虚人风秘,皆得力。” ②《时后方》:“治大便不通研麻子,以米杂为粥食之。” ③《必效方》:“治白痢:麻子汁,煮取绿豆,空腹饱服。” ④《千金方》:“治产后血不去:麻子150g,捣,以酒2000ml渍1宿,明旦去滓,温服200ml,先食服,不瘥,夜服200ml。忌房事1月,将养如初产法。”。【医药家论述】:
①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润物也。《本草》曰,润可去枯。脾胃干燥,必以甘润之物为之主。
”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麻子,性最滑利。甘能补中,中得补则气自益,甘能益血,血脉复则积血破,乳妇产后余疾皆除矣。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荣者,血也、阴也。《经》曰,阴弱者汗自出。麻仁益血补阴,使荣卫调和,风邪去而汗自止也。逐水利小便者,滑利下行,引水气从小便而出也。” ③贾九如《药品化义》:“麻仁,能润肠,体润能去燥,专利大肠气结便闭。凡老年血液枯燥,产后气血不顺,病后元气未复,或禀弱不能运行皆治。大肠闭结不通,不宜推荡,亦不容久闭,以此同紫菀、杏仁润其肺气,滋其大肠,则便自利也。
” ④刘若金《本草述》:“麻子仁,非血药而有化血之液,不益气而有行气之用,故于大肠之风燥最宜。麻仁之所疗者风,然属血中之风,非漫治风也,而其所以疗风者,以其脂润而除燥,由于至阳而宣至阴之化,非泛泛以脂润为功也。” ⑤周岩《本草思辨录》:“仲景麻仁丸证,是脾受胃强之累而约而不舒。于是脾不散精于肺,肺之降令亦失,肺与脾胃俱困而便何能下。
麻仁甘平滑利,柔中有刚,能入脾滋其阴津,化其燥气。但脾至于约,其中之坚结可知,麻仁能扩之不能破之,芍药乃脾家破血中之气药,合施之而脾其庶几不约矣科乎。
夫脾约由于胃强,治脾焉得不兼治胃,胃不独降,有资于肺,肺亦焉得不顾,故又佐以大黄、枳、朴攻胃,杏仁抑肺。病由胃生,而以脾约标名者,以此为太阳阳明非正阳阳明也。兼太阳故小便数,小便数故大便难,治法以起脾阴化燥气为主,燥气除而太阳不治自愈,故麻仁为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