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莽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700页(1605字)
【名称出处】:《广西中药志》
【概况】:
异名 石辣蓼(《广西中药志》),太阳草(《云南中草药》),满地红(《文山中草药》)。
基源 为蓼科蓼属植物头花蓼的全草。
原植物 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 D.Don,又名小红藤(《广西植物名录》)。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
根茎粗壮,肉质,具多数较细的须根。茎直立,细弱,绿色,节间长。基生叶多,叶柄扁平,长1~2.5cm;叶片线状披针形,长2.5~6cm,宽2~5mm,先端尖;叶缘具明显的白色细纹,成螺旋状卷曲,表面绿色光滑,背面疏生白色柔毛;叶鞘褐色膜质。
穗状花序,顶生呈头状,长1~2.5cm,径0.5~2cm;苞片褐色,膜质,内含1小花;花小,粉红色或白色;花梗细,长约4mm;花托膨大,圆形;花被长约2mm,5裂,裂片阔圆形,雄蕊8,花丝扁平,长短不等,花药暗紫色,卵形;雄蕊1;花柱3,离生,线形,长约2mm,伸出花被外,柱头头状。小坚果,三棱形,先端尖,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611页.1250条图)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海拔3500m以上的高山草甸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南、西北区。
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越南也有分布。。
【生药】:
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化学】:
含苯甲醛、乙酸,24-羟基二十四烷酮-3、29-羟基二十九烷酮-3、β-谷甾醇、没食子酸。其中没食子酸为主要成分。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5;16(4):5
【药性】:
性味 苦、辛,温。
①《广西中药志》:“辛、微涩,温。” ②《广西中草药》:“苦、辛,平。” ③《云南中草药》:“酸,凉。”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酸,寒。”
功效 清热利尿,凉血散瘀。
主治 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疮疡湿疹。
①《广西中草药志》:“祛风湿,散瘀止痛。治风湿,跌打。
” ②《广西中草药》:“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肤溃疡,无名肿毒。” ③《云南中草药》:“清热利尿,通淋。”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泌尿系感染,痢疾,腹泻,血尿;尿布疹,黄水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煎水洗,或熬膏涂。
使用注意 《广西中药志》:“孕妇及实热者忌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广西中草药》:“治疮疡、麻风溃烂:石莽草500g,九里明150g,爬山虎150g,按叶树150g。水煎成膏,加梅片6g搅匀,涂患处.每日i次。” ②《云南中草药选》:“治肾盂肾炎,尿道结石,跌打损伤:头花蓼15~30g,煎服。” ③《广西中草药》:“治烂疮:石莽草、爬山虎、九里明各适量,水煎,洗患处。”
单方应用 ①《广西中药志》:“治跌打瘀肿:石莽草打烂,酒炒外敷。” ②《云南中草药》:“治血尿、膀胱炎:鲜太阳草30g,水煎服。若血止仍尿痛加背蛇粉0.04g,水煎服。” ③《文山中草药》:“治尿布疹、黄水疮:鲜太阳草煎水,洗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