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705页(10918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林兰、禁生(《本经》),杜兰、石遂(《别录》),金钗花、千年润(《纲目》),黄草(《药物出产辨》),吊兰花(《中国药用植物志》)。
基源 为兰科石斛属多种植物的茎。
原植物 正品石斛有5种,即: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又名金钗石斛、吊兰花、扁金钗(广西),扁黄草、扁草、大黄草(贵州)。粉花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又名美花石斛、小环草(广西)、小黄草(贵州)。束花石斛Dendrobiurn chrysanthum Wall.ex Lindl.,又名大黄草、水打棒、水马棒(贵州)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exLindl.(Dendrobium officinale Kttamura et Migo),又名铁皮兰(广西),黑节草(贵州、云南),鲜石斛(贵州)。
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又名旱马鞭、马鞭杆、大黄草(贵州),马鞭草(广西)。此外下列几种石斛:短唇石斛Dendrobium linawianum Reichb.f.。
细茎石斛Dendrobium torme(L.)Sw.,又名铜皮石斛(《中药大辞典》)。重唇石斛Dendrobium hercoglossum Reichb.f.,又名毫猪尖,中黄草(贵州)、鸡爪兰(广西)。钩状石斛Dendrobium aduncum Wall.ex Lindl.又名红兰草(广西、贵州)。广东石斛Dendrobium wilsonii Rolfe(Dendrobium kwangtungense Tso)),又名铜皮兰(广东、广西)。细叶石斛Dendrobium hancockii Rolfe。罗河石斛Dendrobium lohohense Tang et Wang,又名黄竹丫、黄草、中黄草、马草(贵州),出芽草、竹亚草(广西)。
小美石斛Dendrobium bellatulum Rolfe,又名矮石斛、黑节草(云南)。聚石斛Den drobium Jenkinsii Wall.ex Lindl.,又名上树虾(广西)。在部分地区也作石斛入药。商品石斛种类复杂,其原植物约21种,其中分布较广、产量较大的有石斛、粉花石斛束花石斛、铁皮石斛、流苏石斛。
此外,短唇石斛、细茎石斛、重唇石斛、钩状石斛、广东石斛、细叶石斛、罗石河斛、小美石斛、聚石斛也较广泛地供药用。
历史 石斛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
陶弘景曰“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以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如蚱蜢髀者佳。
”苏颂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黄色。”李时珍曰“石斛丛生石上。其根纠结甚繁,干则白软。
其茎叶生皆青色,干则黄色。开红花。
节上自生根须,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挂屋下,频浇以水,经年不死,俗称千年润石斛,短而中实”。另据《证类本草》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石斛附图,亦可见古代所用石斛已有多种来源,但主要为石斛属植物,与当今药用情况基本相符。
形态 石斛为附生兰。茎丛生、粗壮、直立,高10~60cm,直径达4mm,黄绿色,上部稍扁而略成“之”字形弯曲,具纵槽纹,下部收缩成圆柱形,基部膨大。
叶近革质,3~5片生于茎的上端,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6~12cm,宽1~3cm,先端2圆裂,叶脉平行;叶鞘紧抱于节间。花期有叶或无叶;总状花序有花2~4朵;花苞片膜质,小,卵形;花大,下垂,直径6~8cm;萼片及花瓣白色带淡紫色,先端紫红色;萼片3,中央一片离生,两侧一对基部斜生于蕊柱足上,几乎相等,长圆形,先端急尖或钝,萼囊短而钝,长约5mm;花瓣椭圆形,与萼片几乎等长;唇瓣生于蕊柱足的前方,倒卵状矩圆形,比萼片略短,先端圆形,基部有短爪,下半部向上反卷包围蕊柱,两面均被茸毛,唇盘上有1个深紫色的斑块;蕊柱长6~7mm。
连足部长约12mm;雄蕊呈圆锥状,花药2室,花粉块4,蜡质。
蒴果。
花期4~6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95页.图8220)
生境与分布 附生于高山的树干上或岩石上。
分布于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粉花石斛与石斛的主要区别为茎圆柱形,高10~45cm,直径2~7cm,基部略细。
叶矩圆状披针形,长2~6cm,宽1~1.8cm。
花单生,粉红色;中萼片矩圆状披针形,侧萼片近筒形,花瓣椭圆形,唇瓣3浅裂,先端微凹或近圆形,边缘;合蕊柱极短。(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98页.图8225)生于树上或林下石上。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束花石斛与以上2种石斛的区别为茎圆柱形,近肉质,高50~200cm,直径3~5mm,上部略弯曲。叶薄纸质,披针形,长11~20cm宽3~4.5cm,先端渐尖。
花序近伞状,具花3~6朵,侧生于有叶或无叶的茎节上;花金黄色,肉质,有香气,直径3.4~4.5cm;中萼片矩圆形,侧萼片近镰形,唇瓣近扇形,唇盘上有2个紫色斑块,2条褶片从基部伸至中部,边缘具流苏,两面均有绒毛。
花期5~9月。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231页.图239)生于树上或岩石上。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西藏。
铁皮石斛与以上3种石斛的区别为茎丛生,通常高5~40cm,直径约2~3cm。叶稍肉质,矩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0.8~2cm,先端略钩转;叶鞘灰白色,膜质,具紫斑。总状花序生于具叶或无叶茎的中上部,有花2~5朵;花淡黄绿色,直径3~4cm;中萼片和花瓣相似,矩圆状披针形,侧萼片镰刀状三角形;唇瓣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短渐尖,近上部中间有圆形紫色斑块,近下部有黄色胼胝体,边缘波状。花期4~6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96页.图8222)附生于树上或岩石上。分布于浙江、江西、广西、贵州、云南。
流苏石斛与以上4种石斛的区别为茎直立,圆柱形,长30~150cm,粗0.2~2cm,绿色,具槽,有的节为红紫色。叶薄革质,2列,近于水平伸展,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9~12cm,宽2~4cm,先端急尖或渐尖。
总状花序生于无叶茎的先端,下垂,有花2~8朵;花金黄色,有香气;花瓣与萼片同形,等长,但较宽,边缘啮蚀状,唇瓣近圆形,具短爪,唇盘上密被短柔毛,近基部有1个肾形深紫色斑块,两面均有柔毛,边缘具复流苏。花期4~5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235页.图241)附生于树上或山谷岩上。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南部和西南部。
。【生药】:
栽培 以肥沃疏松、湿润的砂砾土和温和阴凉、湿润的气候为宜。
用分株繁殖,干秋季或早春选树干粗、长有苔藓的阔叶树干上砍一浅裂口,将分株的石斛4~5株用竹钉、竹篾或绳索固定,用牛粪、豆渣等拌成肥泥后涂抹在根部及树皮上,每株大小树干可栽数窝至数百窝;也可将分株栽于用焦泥灰和细砂拌匀作成17cm高的畦上,再盖薄层细砂和小卵石压紧,畦上架搭阴棚,南面挂草帘遮荫;亦可选择阴湿树下砂岩石缝,将分株种根用牛粪等泥浆包住,填塞裂缝内,力求稳固。栽后每年用菜饼、豆渣、牛粪等作肥料追施2次,涂在石斛根部;亦可用1%的尿素和硫酸钾以及2%的过磷酸钙溶液进行根外施肥,每月1次。
生长中注意调节荫度蔽60%左右,冬季晴天应揭开荫棚,经常清除杂草与枯枝落叶。
采集 全年均可采挖,以秋后采挖者质量好。
如保存鲜用,在春、秋季及时栽培于细砂石中,放置阴湿处,经常浇水使根部保持湿润;在冬季则应平放于竹筐内,上盖蒲包,但应注意空气流通。干石斛一般系将鲜石斛剪去须根,除去杂质,用开水略烫或烘软,再边搓边烘晒,至叶鞘基本搓净,干燥。
铁皮石斛剪去部分须根后,边炒边搓去叶鞘,边炒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状,烘干,习称“耳环”石斛或“枫斗”。
鉴别
性状 鲜石斛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约30cm,直径0.4~1.2cm;表面黄绿色,光滑或有纵纹,节明显,色较深,节上有膜质叶鞘。
肉质,多汁,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以青绿或黄绿色,肥满多汁、嚼之发粘者为佳。主产于广西、贵州、云南、安徽。
金钗石斛(鲜石斛干燥品) 扁圆柱形,长20~40cm,直径4~6mm,节间长2.5~3cm;表面金黄色或绿黄色,具深纵沟及纵纹,节稍膨大,棕色,常残留灰褐色叶鞘。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疏松。气微,味苦。
以色金黄、饱满、结实者为佳。
主产于广西、云南、贵州。
环草石斛(粉花石斛) 细长圆柱形,常弯曲或盘绕成团,长11~40cm,直径1~3mm,节间长1~2cm;表面金黄色,有光泽,具细纵纹。
质柔韧而实,断面较平坦。气无,味淡,有粘性。
主产于广西、贵州、四川、云南。
黄草石斛(束花石斛) 细长圆锥形,长30~80cm,直径3~5mm,节间长2~3.5cm;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有纵纹。体轻质实,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嚼之有粘性。主产于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马鞭石斛(流苏石斛) 细长圆锥形,上部有少数分枝,长30~120cm,直径5~8mm,节间长2~4.5cm;表面棕黄色,有8~9条深纵沟。质疏松,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苦。
商品常切成1.5~3cm长小段,切面灰白色。
主产于广两、贵州、四川、云南。
耳环石斛(铁皮石斛) 又名枫斗,螺旋形或弹簧状,一般为2~4个旋纹,拉直后长35~8cm,直径2~3mrn节间长1~3.5cm;表面黄绿色或黄色,有细纵纹,一端可见茎基部留下的短须根。
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嚼之有粘性。
主产于广西、云南、贵州。
显微 石斛(金钗石斛)茎中部节间(直径约7mm)横切面:扁圆形,边缘有浅波。
表皮细胞1列,扁平,侧壁微木化;角质层橙黄色,厚5~8μm。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大小较显着,散列多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略排成7~8圈。
维管束外侧纤维群有1~4(~6)列纤维,纤维直径22~35(~42)μm,壁厚1.5~5(~7)μm,其外缘嵌有细小薄壁细胞,有的含类圆形硅质块,直径5~9μm;韧皮部较大,约至20余细胞;木质部导管有1(~4)个较大,直径至51μm;内侧无纤维或有1~2列纤维,直径15~42μm,壁厚2~3(~5)μm。本品含草酸钙针晶束,长50130μm。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42) 粉末:灰黄绿色,气微苦、后甘,嚼之有粘性。 ①束鞘纤维多成束或散离,几无色或淡黄色。
呈长梭形或细长,末端长尖,边缘整齐或稍波状弯曲,直径8~33μm,壁厚3~10μm,微木化,孔沟隐约可见或明显。纤维束周围细胞中,含类圆形硅质块,直径3~15μm;含硅质块细胞较小,壁稍厚,排成纵行。 ②草酸钙针晶多成束存在于薄壁细胞中。针晶较粗大,完整者长约至170μm,直径约2.5μm。
③表皮细胞断面观呈长方形,壁稍厚,角质层黄色或金黄色,厚8~15μm;表面观呈长多角形或类多角形,直径17~56μm,壁厚2~3μ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角质层表面有网状裂纹。 ④木纤维多成束,常与导管、木薄壁细胞连结,无色或淡黄色,细长,末端尖或圆钝,直径6~38μm,壁厚2~4μm纹孔较多,点状、斜裂缝状、十字状或人字状,有具缘纹孔,孔沟较粗。另可见导管,木薄壁细胞,薄壁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25)
粉花石斛(环草)茎中部节间(直径约3mm)横切面: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大小近似,维管束略排成3~4圈。
维管束外侧纤维群新月形或半圆形,有2~5列纤维,纤维直径约27μm,壁厚1.6~3μm,硅质块直径5~10μrn;木质部导管有1~2个较大,直径至30(~40)μm;内侧无纤维或有1~2列纤维。含草酸钙针晶细胞多见于维管束旁,针晶束长50~74μm。
(图见《中药志》.第4册 第2版.图243)
束花石斛(黄草)茎中部节间(直径约5mm)横切面: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大小近似,维管束略排成5~6圈。外侧纤维群半月形,有1~6列纤维,纤维直径至29μm,壁厚1.5~5μm,硅质块较多,直径3~10μm;木质部导管有1~3个较大,直径至48μm;内侧无纤维或有1~2列纤维。含草酸钙针晶细胞多见于维管束旁,针晶束长(33~)47~83μm。(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44)
铁皮石斛(耳环石斛)茎中部节间(直径约45mm)横切面: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大小较近似,维管束略排成4~5圈。
外侧纤维群帽状,有1~4(~5)列纤维,纤维直径至21μm,壁厚3~6μm,硅质块直径5~11μm;木质部导管大小近似,直径至24μm;内侧纤维群有1~2(~3)列纤维。含草酸钙针晶束细胞多见于近表皮处,针晶束长60~108μm,针晶直径至3μm。(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45)
流苏石斛(马鞭石斛)茎中部节间(直径约8mm)横切面:略呈扁圆形,边缘有8~9个深波。
表皮细胞扁圆形,外壁及侧壁增厚,木化,有层纹。
皮下层3~4列纤维壁稍厚。维管束略排成6~7圈。
外侧纤维群近圆形,有2~8列纤维,纤维直径至29μm;壁厚3~8μm,硅质块较多,直径6~16μm;木质部导管有1~4个较大,直径至54μm,内侧无纤维或有1列纤维。草酸钙针晶束少见。(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43-246)
罗河石斛茎横切面:维管束周围纤维几连成环状纤维鞘,且延伸至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木质部导管大小近似。
钩状石斛茎横切面:皮下层有2~4(~5)列纤维,壁稍厚,木化;维管束的纤维几连成环状纤维鞘;木质部导管有1(~2)个较大,硅质块直径2.8~8μm。
铜皮石斛茎横切面:维管束外侧纤维群3/4圆至近圆形,有1~5(~6)列纤维;硅质块直径5~13μm;木质部导管有1~2(~3)个较大。
理化 分别取粉花石斛、流苏石斛、束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样品粉末0.5g,置25ml带塞三角瓶中,加浓氨水6滴,润湿,密塞放置15分钟,加氯仿5ml冷浸过夜,再于50℃温浸6小时,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于.残渣加氯仿0.1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10∶0.8)为展开剂,以石斛碱为对照。氨蒸气饱和下展开,展距10cm,用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斑点均显橘红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5107)
加工炮制 ①石斛 取原药材,除去须根、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②鲜石斛 取新鲜石斛,除去须根,洗净,拭去叶鞘,切段。
贮藏 鲜石斛置阴凉湿砂中,防冻;干品置通风干燥处,防潮。。【化学】:
金钗石斛含石斛碱(Dendrobine)、石斛胺(Dendramine)、石斛次碱(Nibilone)、石斛星碱(Dendroxine)、石斛因碱(Dendrin)、6-羟石斛星碱(6-Hydroxydendroxine)、4羟石斛星碱(4-Hydroxyl-dendroxine)、碘化-N甲基石斛碱(N-Methyl-dendrobinumiodide)、溴化-N-异戊烯石斛星碱(N-Isopentenyl-dendrorinium)、N-氧化石斛碱(1)endrobine N-oxide)、氯化N-异戊烯石斛星碱(N-Isopentenyl dendroxinium chloride)、氯化-N-异戊烯-6-羟基石斛星碱(N-Isoperitengl-6-hydroxyldendrolxinium chloride)等,尚含粘液质、淀粉。
细茎石斛含石斛碱、石斛胺、及N甲基石斛碱(季铵盐)(N-Methyldendrobium)。钩状石斛含(Aduncin)。罗河石斛含石斛宁碱(Shihunine)[1,2]。 粉花石斛鲜茎含石斛宁定(Shihunidine)、石斛宁(Shihunine)、石斛酚(Dendrophenol)[3]。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586 [2] 李满飞博土论文.中国药科大学,1989 [3] 药学学报 1991;26(4)∶307
。【药理】:①对胃肠道运动的影响 不同种石斛的70%乙醇冷浸提取物对离体豚鼠肠管活动有不同的影响:在浓度为2.5%时,金钗石斛、细叶石斛和重唇石斛能兴奋肠管,使收缩幅度增大;罗河石斛则无明显影响;而铁皮石斛、细茎石斛、粉花石斛则使肠管受抑制,几分钟后即恢复;钩状石斛则使肠管收缩幅度稍降低[1]。
②金钗石斛水煎剂给小鼠ig6d,可提高其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能力[2]。 ③石斛碱,具有解热止痛作用,与非那西丁相似而作用较弱,能抑制血压和呼吸,中毒剂量可引起惊厥(与印防己毒素相似)[3];此外,还能兴奋子宫[4]。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8;19(1)∶21 [2] 河南中医 1989;(2).35 [3] The United States Dispensatory.24 ed J.B.Lippincoll,Company,1947,1426;J Am Chem Soc 1977,99(3)∶1612 [4] J Pharm Sci 1975;64(4):535。【药性】:
性味 甘,微寒。
①《本经》:“味甘,平。” ②《吴普本草》:“扁鹊:酸。李当之:寒。
” ③《别录》:“无毒。” ④《滇南本草》:“性平,味甘、淡。” ⑤《纲目》:“甘、淡、微咸。” ⑥《药品化义》:“味苦,性凉。”
归经 胃、肾经。
①《纲目》:“足太阴脾、足少阴右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肾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阳阴、少阴,亦入手少阴。” ④《药品化义》:“入肺、肾、胃三经。”
功效 清热生津,滋阴益胃。
主治 热病伤津,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阴伤目暗。
①《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②《别录》:“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 ③《僧深集方》:“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 ④《药性论》:“益气除热。主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 ⑤《日华子本草》:“治虚损劳弱,壮筋骨,腹水脏,益智,平胃气,逐虚邪。” ⑥《本草衍义》:“治胃中虚热。” ⑦《纲目》:“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 ⑧《药品化义》:“治肺气久虚,咳嗽不止。” ⑨《本草备要》:“疗梦遗滑精。,, ⑩《纲目拾遗》:“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定惊疔风,能镇涎痰,解暑,甘芳降气。” ⑾《本草再新》:“理胃气,清胃火,除心中烦渴,疗肾经虚热,安神定惊,解盗汗,能散暑。” ⑿《全国中草药汇编》:“热病伤阴,口干燥渴,病后虚热。” ⒀《中草药学》:“热病伤津、口渴舌燥,病后虚热,胃痛,干呕,舌光少苔,腰脚软弱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久煎),6~12g(鲜品15~30g);熬膏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 ②《百草镜》:“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人参,治气阴两亏,口干乏力。
②配沙参、麦门冬,治胃阴不足,舌光绛无津,干呕恶心。 ③配枸杞子,治肝肾阴虚,虚劳羸瘦,视物昏花。 ④配菟丝子、桑螵蛸,治肾气不足,小便难控,余沥不尽,夜梦失精,阴下湿痒。 ⑤配天花粉,治消渴及热病伤津,口干渴饮。 ⑥配葛根,治泄泻口干。 ⑦配枇杷叶,治呕吐恶心,口渴欲饮。 ⑧配牛膝、川续断,治腰膝不利,瘦弱无力,腿痛。 ⑨配石南叶,治下肢热痹,痿躄,局部皮肤郁热。
⑩配桂心,治腰膝冷痹,四肢少力。 ⑾配仙灵脾、苍术,治夜盲雀目,眼目昼视精明,暮夜昏暗,视物不见。
⑿配生姜,治阴下常湿,小便有余沥。
方选和验方 ①石斛夜光丸(《原机启微》)治肝肾两亏,瞳神散大,视物昏花,复视,头晕目眩,及目内障等症:天门冬、人参、茯苓各60g,炒五味子、白蒺藜、石斛、肉苁蓉、川芎、炙甘草、炒枳壳、青葙子、防风、黄连、犀角、羚羊角各15g,菊花、菟丝子(酒浸)、山药、枸杞子各21g,牛膝、杏仁各23g,麦门冬、熟地黄、生地黄各30g,草决明24g。
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温酒或盐汤送下。(现代用法:如上法和为蜜丸,每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淡盐汤送服)。
②石斛丸(《太平圣惠方》)治肾脏风毒流注,腰脚疼痛,四肢少力,不能饮食:石斛、防风、鹿茸、天雄、附子、羌活、当归、杜仲各30g,牛膝60g,仙灵脾、桂心各1g,木香15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温酒下。 ③石斛丸(《太平圣惠方》)治虚劳,肾气衰弱,阴痿失精,腰膝无力:石斛、杜仲、鹿茸各45g,巴戟60g,牛膝、补骨脂、龙骨、桑螵蛸各30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温酒下。
④石斛汤(《证治准绳》)治热病伤津,虚热,微汗,目昏,口渴,或有筋骨酸痛,舌干红,脉软数无力,日轻夜重:石斛,麦冬,生地,远志,茯苓,玄参各30g,炙甘草15g。共研末,每服12g,加生姜5片,水煎服。 ⑤石斛散(《圣济总录》)治眼目昼视精明,暮夜昏暗,视不见物,名曰雀目:石斛、仙灵脾各30g,苍术(米泔浸,切,焙)15g。上3味,捣罗为散,每服6g,空心米饮调服,日再。
⑥石斛清胃散(《张氏医通》)治麻疹后,胃热不清,呕吐不食:石斛、茯苓、橘皮、枳壳、扁豆、藿香、牡丹皮、赤芍药各等份,甘草量减半。为粗末,每服9~12g,加生姜1片,水煎服。 ⑦《时病论》清热保津法: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鲜石斛9g,连翘(去心)9g,天花粉6g,鲜生地12g,麦冬12g,参叶2.5g。水煎服。
⑧《中药大全》:“治消渴:石斛9g,花粉24g,知母24g,麦冬9g,北沙参15g,生地15g,川连3g。水煎服。” ⑨石斛酒(《外台秘要》引《延年》)治风痹脚弱,腰胯冷痛:石斛1500g,牛膝500g,丹参、杜仲各240g,干地黄120g。酒浸7天,食前温服。 ⑩《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齿龈炎,红肿疼痛:石斛、地骨皮、骨碎补各12g,甘草3g。水煎服。
”
单方应用 《本草经解》:“治足力不健:石斛煎水,代茶常服。”。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石斛气平,味甘淡微咸,阴中之阳,降也,乃足太阴脾、足少阴右肾之药。深师云,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钱入生姜一片,水煎代茶饮,甚清肺补脾也。又云,石斛名义未详,其茎状如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
” ②李中梓《本草通玄》:“石斛,甘可悦脾,咸能益肾,故多功于水土二脏。但气性宽缓,无捷奏之功,古人以此代茶,甚清膈上。” ③张景岳《本草正》:“石斛有二种,力皆微薄,圆细而肉实者,味微而甘淡,其力尤薄。《本草》云圆细者为上,且谓其益精强阴,壮筋补虚,健脚膝,驱冷痹,却惊悸,定心志。但此物性味最薄,焉能滋补如此?惟是扁大而松、形如钗股者,颇有苦味,用除脾胃之火,去嘈杂善饥及营中蕴热,其性轻清和缓,有从容分解之妙,故能退火、养阴、除烦、清肺下气,亦止消渴热汗。
” ④贾九如《药品化义》:“石斛气味轻清,合肺之性,性凉而清,得肺之宜。……主治肺气久虚,咳嗽不止,邪热痱子,肌表虚热。其清理之功,不特于此,盖肺出气,肾纳气,子母相生,使肺气清则真气旺,顺气下行,以生肾水,强阴益精……。且上焦之势,能令肺气委曲下行,无苦寒沉下之弊。
” ⑤黄宫绣《本草求真》:“石斛入脾而除虚热,入肾而涩元气。但形瘦无汁,味淡难出,非经久熬,气味莫泄,故止可入平剂以治虚热。
补性虽有,亦惟在人谅病轻重施用可耳。” ⑥周岩《本草思辨录》:“石斛为肾药、为肺药、为肠胃药。《本经》:‘强阴’二字足赅全量。所谓阴者,非寒亦非温,用于温而温者寒,用于寒而寒者温。《别录》‘逐皮肤邪热痱气’,是温者寒也;‘疗脚膝疼冷痹弱’,是寒者温也。” ⑦徐究仁:“石斛功能清胃生津,胃肾虚热者最宜。夫肺胃为温邪必犯之地,热郁灼津,胃液本易被劫。
如欲清胃救津,自非用石斛之甘滋轻灵不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