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725页(2337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齿化石、牙(山西),青龙齿、白龙齿(习称)。

基源 龙齿为古生代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alia,长鼻目Proboscidea,奇蹄目Perrisodactyla、偶蹄目Articdactyla等动物的牙齿化石。

历史 龙齿始载于《本经》,附于龙骨项下。仅记载性味和效用,未记述形态。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列入兽部龙骨项下,载:“生晋地(今山西临汾市一带)川谷及太山(今山东泰安县东北十七里)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采无时。”并附有简图,还转引陶弘景曰:“齿小强,犹有齿形。”说明是化石。综上所述并参阅附图,认为古今一致,均为哺乳动物的牙齿化石。有人调查考证龙齿距今约1200万年到1万年前的上新世和更新世哺乳动物的牙齿化石,其中尤以三趾、犀类、鹿类、类、象类等的牙齿化石最多。据报道,日本皇宫正仑院内现存中国唐代的龙齿,均属真象属(Elephas)及剑齿象属(Stegodon)动物的牙齿化石。

产地 参见“龙骨”条。。

【生药】:

采集 挖出后除去泥土,敲去牙床。

药材产于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内蒙古。

鉴别 本品多破碎成不规则块状,完整者分犬齿与臼齿。犬齿呈圆锥形,或略弯曲,长约7cm,直径约3cm,近尖端处常中空,臼齿呈圆柱形或方柱形,一端较细,略弯曲,长约5cm,多有深浅不同的沟棱。表面牙白色、青灰色、黑褐色或红白色,粗糙或有时微显珐瑯质,青灰色者习称“青龙齿”,白色或稍带黄色者习称“白龙齿”。质坚硬,断面分两层,外层显纤维状层纹,内面色较深,内层类白色、淡黄色或淡棕色,具蓝青色或棕色的条纹或斑点,吸湿性强。无臭,无味。

以不带牙床、吸湿性强者为佳。~般认为青龙齿品质较好。

加工炮制 ①龙齿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打碎。

②煅龙齿 取净龙齿,置适宜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

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磷酸钙。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25

【药理】:

本品为传统的治疗惊痫药。用0.8%CMC-Na溶液配制成20%混悬液,以20ml/kg ig给药,能显着增强小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对抗回苏灵所致的惊厥反应,并能缩短正常小鼠的凝血时间。

参考文献 中成药 1990;(6):31

【药性】:

性味 涩,凉。

①《吴普本草》:“神农、李氏:大寒。” ②《药对》:“平。” ③《日华子本草》:“涩,凉。”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涩,凉。”

归经 《本草经疏》:“入心、肝。”

功效 镇惊安神,除热去烦。

主治 惊痫癫狂,烦热不安,失眠多梦。 ①《本经》:“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 ②《别录》:“小儿惊痫,身热不可近,大人骨间寒热。” ③《药性论》:“镇心,安魂魄。” ④《日华子本草》:“治烦闷,癫痫,热狂。”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神经衰弱,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宜久煎),10~15g。

使用注意 《本草经集注》:“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礞石,治惊、狂、痫。

②配钩藤,治抽风。 ③配酸枣仁,治心悸。 ④配夜交藤,治心烦失眠。 ⑤配郁金,治胸闷气郁,喘息不畅。

方选和验方 ①龙齿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惊热如火,亦治温壮:龙齿为末,调服。 ②龙齿丸(《圣济总录》)治因惊成痫,狂言妄语:龙齿(研)、铁粉(研)、凝水石(研)各30g,茯神(去木)45g。

上4味,捣研罗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温米饮下。

③龙齿散(《圣惠方》)治小儿天钓,手脚掣动,眼目不定,有时笑啼或嗔怒,爪甲皆青:龙齿15g(细研),钩藤、白茯苓各15g,蝉壳二七枚(微炒),黄丹0.3g,甘草0.3g(炙微赤,锉)铁粉0.3g(细研),朱砂0.3g(细研),川大黄0.3g(锉碎,微炒)。

上药捣罗为末,和匀。每服3g,以水150ml,煎至6分,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④龙齿汤(《圣济总录》)治风惊恐怖,或因逗逐惊惧,悲伤感动,志意颠越,言语失次:龙齿、麦门冬各90g,远志、茯神各75g,防风、炙甘草、人参、羚角各60g。

为粗末,每服10g,加大枣3枚,水煎服,日3次。 ⑤龙齿汤(《圣济总录》)治鬼黄,病人汗不出,渐加困重,惙气心胀,唇黑遍身黄,妄见鬼物:龙齿、麦门冬、人参各30g,远志0.9g,炙甘草0.3g。为粗末,每服15g,加水煎,食后服。

上一篇:龙角 下一篇:龙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