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针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828页(838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茅苗(《本经》),茅笋、茅针(《本草拾遗》),茅密(《医林纂要》)。

基源 为禾本科白茅属植物白茅的钙生未放花序。

原植物 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 C.E.Hubb.ex Hubb.et Vaughan(Imperate koenigii var.major Nees)

历史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曰:“茅针即初生苗也。”明李时珍《纲目》收载茅针亦系指白茅的初生苗而言。

余项参见“白茅根”条。。【药性】:

性味 甘,平。

①《本草拾遗》:“甘,平。” ②《日华子本草》:“凉。” ③《医林纂要》:“甘、淡,寒。”

功效 止血,消痈。

主治 尿血,便血,金疮,痈肿。 ①《本经》:“主下水。” ②《药性论》:“能破血,治消渴。” ③《本草拾遗》:“主恶疮肿,未溃者,煮服之。生挼敷金疮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 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痈毒软疖不作头,浓煎和酒服。” ⑤《本草图经》:“挼以敷金疮,塞鼻洪,止暴下血及溺血。” ⑥《本草害利》:“茅针溃痈,一针溃一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捣敷或塞鼻。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本草拾遗》:“通小肠,治鼻衄及暴下血:白茅针9~15g,水煎服;治恶疮、痈肿、软疖未溃者,以酒煮服或捣烂敷患处。”

上一篇:白茅花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