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降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839页(1637字)

【名称出处】:《医宗金鉴》

【概况】:

异名 降丹(《药材学》),白降(《湖北中药鉴别手册》)。

基源 白降丹为人工炼制成的二氯化汞(HgCl2)及氯化亚汞(Hg2Cl2)的混合结晶。其原料为朱砂、雄黄、水硼砂、火硝、食盐、白矾、皂矾等。

历史 白降丹本草禾有记载。其制法最早记载于《红科正宗》。一般用的是《医宗金鉴》外科方。《中国药典》1963年版收载。

产地 主产江西、湖北、湖南,其它各地亦制造。。

【生药】:

鉴别 本品为针状结晶聚集而成的块状物,白色或微黄色,一面平滑而光亮,有时微带淡玫瑰紫色,另面或折断面均呈明显的针状结晶,微有光泽,不透明。

质重易碎,比重5.4,粉末为白色针状结晶。气无,味辣,有持久性金属味,有毒。

于闭口管中加热至227℃时,熔成无色液体,约300℃时升华,水溶液显汞化合物与氯化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以色白、条状、有光泽、贮存年久者为佳。

各地均可制造,以江西、湖南、湖北产量较大。

加工炮制 ①降法 取硝石、皂矾、食盐各45g,研细,加入水银30g共研至不见星为度,再与朱砂、雄黄细粉各6g,硼砂细粉15g研匀。

置瓦罐内,用文火熔融,不断搅拌,俟均匀地凝结罐底后,停止搅拌,用微火烘干,是谓结胎。将罐覆盖于稍大的磁碗上,接口处用韧纸浸湿围严,再用煅石膏粉调成糊状密封。

另取与磁腕口直径相等之盆,盛满冷水,将罐碗置水盆上。在罐的周围罩一铁皮圈,罐子铁皮圈之间加入炭火(炭量一次加足),先用武火烧练1小时,续用文火烧练2小时,停火冷却,启罐,刮取白色结晶,即为白降丹。避光贮存。 ②升法 如上法结胎后,在罐上放一光底大碗(碗口向上),罐碗接合处如上法封。

碗内盛满水。然后将罐移置火上烧练,碗内频换冷水,约烧2小时去火待冷,启罐取丹。

。【化学】:

含氯化亚汞、二氯化汞[1,2]

参考文献 广东中医 1960;5(8);398

【药性】:

性味 ①《医宗金鉴》:“有毒。” ②《矿物药与丹药》:“辛、辣,有剧毒。”

功效 消肿毒,溃脓疮,蚀恶肉。

主治 痈疽发背,疔毒,瘰疬,骨痨,肿疡腕成不溃,赘瘤息肉,瘘管恶疮。 ①《外科正宗》:“治肿疡脓成不穿,用唾津少许点在毒顶,以膏盖立即穿。一治溃疡毒根坚硬如石,用以消化。一用作点药。

” ②《医宗金鉴》:“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水调敷疮头上,初起者立刻起疱消散,成脓者即溃,腐者即脱,消肿。

” ③《矿物药与丹药》:“杀菌,防腐,蚀恶肉,治赘瘤息肉,瘘管恶疮,疔毒发背,痈疽腐肉不脱等症。” ④《中国矿物药》:“治皮肤癌,颈淋巴结结核,骨结核。”

用法用量 外用:0.06~0.18g,研末撒疮头上,或合它药制成撒布剂、膏药及药线。”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忌内服。

外用宜微量。 ①《中药大辞典》:“有毒,具腐蚀性,切忌内服。外用亦宜微量。” ②《矿物药与丹药》:“内服能使消化道粘膜溃烂,而引起急性汞中毒。”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九一丹(《外科正宗》提脓拔毒,退管生肌;生石膏2.7g,白降丹0,3g。共研极细,用棉纸拈作药线,润以面糊,将丹拌上,插入脓管,或撒疮上,以膏贴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