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膏
书籍:现代本草纲目上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858页(871字)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白鹅脂(《千金·食治》)。
基源 为鸭科动物鹅的脂肪。
原动物 鹅Anser domestica Geese.
历史 鹅很早就药用。
《别录》:“肉利五脏。”《本草拾遗》:“主消渴,煮鹅汁饮之。”《纲目》:“血解药毒。”今多用其脂肪,名白鹅膏。
形态 体长约60cm。嘴扁阔,前额有肉瘤,雄者膨大,黄色或黑褐色。颈长。体躯宽壮,龙骨长,胸部丰满。
尾短。羽毛白色或灰色。
脚大有蹼,黄色或黑褐色。
生境与分布 饲养于河湖近旁,合群性,善游泳。嗜食青草。
中国各地均有饲养。。【化学】:
主含甘油酸酯(Olein)、甘油三棕榈酸酯(Palmitin)、甘油三硬脂酸酯(Stearin)。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37
【药性】:
性味 甘,凉。
①《开宝本草》:“微寒。” ②《纲目》:“甘,微寒。” ③《医林纂要》:“甘,平。” ④《中药大辞典》:“甘,凉。”
功效 润皮肤,消痈肿。
主治 皮肤皲裂,痈疮肿毒。 ①《别录》:“主耳卒聋,以灌之。” ②《日华子本草》:“润皮肤。” ③《纲目》:“治唇沈,手足皲裂。消痈肿,解矾石毒。” ④《本草从新》:“祛风,润燥。” ⑤《医林纂要》:“治癣秃疮疥。” ⑥《中国本草图录》:“润泽肌肤,消散痈肿。用于痈疮肿毒,手足皲裂。”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