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869页(728字)

【名称出处】:《中国药用动物志》

【概况】:

基源 为淡水鲸科动物白鳍豚的脂肪。

原动物 白鳍豚Lipotes vexilifer Miller,又名白旗,白鳍,白江

历史 本品未见于历代本草记载。《中国药用动物志》根据惮用药而收记。白鳍豚为世界性的稀有动物,是中国的特产,学术上有很大意义,目前数量趋少,应予保护,不宜滥捕。

形态 体呈纺锤形,脐处最粗,体长1.5~2.5m,体重可达230kg。吻部狭长,约300mm,前端略向上翘,基部呈圆形隆起。

喷气孔纵长,偏头顶左侧。眼极小,位于口角后上方。

耳孔小如针眼,位于头两侧,眼的后下方。

背鳍三角形,位于体中部略后,上端尖,基底长,在淡水豚中最为显着,鳍肢较宽,末端圆钝。

尾鳍后缘凹入,中央有齿刻。体背面蓝灰或灰色腹部白色,新鲜标本一般为乳白色。

各鳍皆白色,故称为白鳍豚。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长江中下游及洞庭、鄱阳湖等水域。一般汛期水位上涨后,逆水时入湖内,水位下降后,游回长江,很少在湖里越冬。常数头或数十头为伍,多在深水急流江段,特别在两河汇给处活动。

主要食中上层类,如鳊鱼、红鳍鲌,鲤等,也吃少量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也见于洞庭湖、鄱阳湖及钱塘江口~带。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中国药用动物志》:“治咳嗽,烧伤、烫伤;白鳍豚之脂肪,小火将油炼出,内服3~6g,外搽适量。”

上一篇:白藤 下一篇:白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