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918页(2346字)
【名称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况】:
基源 为桃金娘科番樱桃属植物丁香的果实。
原植物 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
余项参见“丁香”条。。【生药】:
采集 果实将成熟时采收,晒干。
药材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中国广东、海南有栽培。
鉴别
性状 果实长卵形,长2~2.5cm,直径6~1cm;表面棕色,粗糙,有多数皱纹,顶端有宿存萼片4,略内曲成钩状,基部有果柄断痕。质坚硬,内含种子2~4粒。
气微香,味辛辣。以棕色、气香、味辛辣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淡红棕色,气浓香,味微辣。 ①淀粉粒 众多。
单粒长矩圆形、长卵形、斧形、菱形、类贝壳形、类圆形、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两端钝圆或一端渐尖、平截或微凹,少数边缘有突起,直径5~34μm,长至66μm。脐点和层纹大多不明显。
②纤维 较多,数个成束或单个散在,棕色或黄棕色。大多呈细长棱形,边缘不平整,有的明显突起,长147~630μm,直径9~41μm,壁厚4~13μm,木化,层纹不明显,胞腔狭细或局部不明显,偶含黄棕色分泌物。
③石细胞 较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棕色。呈不规则形、类长方形、类圆形、也有呈分枝状,其末端或一边有1~2短分枝,边缘多不规则突起,直径14~88μm,长32~144(~274)μm,壁厚5~23μm层纹较密,孔沟明显,有的含黄棕色物。
④子叶细胞 淡黄色或近无色。呈类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43~72μm,壁厚3~7μm,略呈连珠状,具圆纹孔。
薄壁组织间有含簇晶的小形细胞,壁极薄,含簇晶1~2个,偶含细小方晶。 ⑤胚根细胞 淡红棕色。呈类圆形,直径13~36μm,壁稍厚,薄壁组织间有含簇晶的小形薄壁细胞,壁极薄。另可见草酸钙簇晶及油滴。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10)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热。
。【化学】:
附 花蕾中含挥发油16%~19%,油中丁香酚(Eugenol)[1]80%~87%、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约9.12%、乙酰丁香酚约7.33%,微量庚酮-2、水杨酸甲酯、α-丁香烯、苯甲醛、苯甲醇、乙酸苯甲酯、间甲氧基苯甲醛、衣兰烯(Ylangene)、胡椒酚(Chavicol)[2]等。
参考文献 [1]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30 [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706
【药性】: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微温。” ②《药性论》:“辛。”
功效 温中,散寒。
主治 暴心气痛,胃寒呕逆,风冷齿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
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 ②陶弘景“疗恶核毒肿。” ③《蜀本草》:“疗呕逆甚验。” ④《图经本草》:“疗口臭最良,治气亦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9~3g;或研末。
外用:研末调敷或作栓剂。
使用注意 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②《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鸡舌香散(《圣济总录》)治风冷乘于齿间,发歇疼痛,口气宣露;鸡舌香、射干各30g,麝香(细研)0.3g。
上2味,捣罗为散,入麝香再拌和均匀,每用少许揩齿,良久温汤漱口。 ②如意丹(《颐真堂经验方》)治妇人难产:母丁香36粒,滴乳香10.8g。为末,同活兔胆和杵千下,丸作36丸,每服1丸,好酒化下。
单方应用 ①《姚僧坦集验方》:“治龋齿:鸡舌香煮汁含之。” ②《肘后方》:“治暴心气痛:鸡舌香末,酒服3g。” ③《卫生易简方》:“治小儿冷疳,面黄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7枚,为末,乳汁和蒸2次,姜汤服之。”。【医药家论述】:
①苏颂《图经本草》:“鸡舌香,今人皆于乳香中时时得木实似枣核者,以为鸡舌香,坚顽枯燥,绝无气味,烧亦无香,不知缘何得香名,无复有芬芳也。又葛稚川《百一方》有治暴气刺心切痛者,研鸡舌香酒服当瘥。今治气药借鸡舌香名方者至多,亦以鸡舌香善疗气也,或取以疗气与口臭,则甚乖疏,又何谓也。京下老医或有谓鸡舌香与丁香同种,盖出陈氏《拾遗》,亦未知的否?《千金》疗疮痈连翘五香汤,亦用丁香,一方用鸡舌香,以此似近之。
” ②李时珍《纲目》:“雄为丁香,雌为鸡舌,诸说甚明,独陈承所说甚为谬妄,不知乳香中所拣者,乃番枣核也,即无漏子之核,前人不知丁香即鸡舌,误以此物充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