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杨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951页(981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基源 为灯心草科灯心草属植物地杨梅的全草或果实。
原植物 地杨梅Luzula multiflora(Retz.)Lejeune var.tenuis Satake
历史 地杨梅始载《本草拾遗》;《纲目》收载于草部,湿草类。陈藏器云:“生江东湿地,苗如莎草,四、五月有子,似杨梅也。”按上所述,并观其附图,均与本种不同。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须根多数。
茎直立,丛生,高10~14cm。叶出自茎基部或生于茎节上,条形,扁平,长5~15cm,宽2~5mm,边缘有白色长毛,与鞘连接处较密成簇;叶具鞘,鞘合生而成圆筒形。
叶状总苞短于花序,花序集生于茎顶成伞状,有长短不一的分枝;花两性,通常密集成头状而着生于分枝顶端,有膜质鳞片状小苞,小苞短于花被,边缘呈撕裂状或齿状;花被6,卵状披针形,红褐色,排列成2轮;雄蕊6,短于花被;子房上位,1室,花柱短,柱头3。蒴果卵圆形,浓褐色。
种子3,表面有不显着的网纹。
花期4~5月,果期6~7月。(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1499页.图149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草地、沼泽或旷野。分布中国东部和西南地区。
。【化学】:
叶含木犀草-7-葡萄糖甙[1]。
灰分中含si、Fe、Mn。种子的脂肪油中含亚油酸28%~48%,亚麻酸少量(<0.6%)[2]。
参考文献 [1] 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499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15。【药性】:
性味 《本草拾遗》:“辛,平。”
功效 止痢。
主治 赤白痢。 《本草拾遗》:“主赤白痢,取茎、子煎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