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099页(956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凌(《纲目》)。

基源 冰为一氧化物的矿物。

原矿物 冰一般指由水在0℃以下冰结而成的固体。

冰主要成分与水同为H2O。

历史 冰原名夏冰,首载于《本草拾遗》。

李时珍释其名说:“冰者,太阴之精,水极似土,变柔为刚,所谓物极反兼化也。故字从水,从仌。

”郎顗说:“今人冬日藏冰,窖,登之以盐,是也。”均说明古代所用的冰来之水,在冬季形成,与现今冰一致。现在所用的冰多由人工将水用制冷机制成。

形态 呈钟乳状、粒状、块状等不一。无色、白色、其层厚者带蓝色,条痕无色。玻璃光泽。

透明。固结性脆。硬度1.5。

密度0.91g/cm3

在摄氏零度(0℃)以上即融化为水。

产状 春、夏、秋三季多为液体,冬季天气冷时,则凝成形状不同的块体。

产地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药性】:

性味 《本草拾遗》:“甘,大寒。”

功效 退热消暑,解渴除烦。

主治 伤寒阳毒,热甚昏迷,中暑烦渴。 ①《本草拾遗》:“主去热烦。” ②《日用本草》:“解烦渴,消暑毒。” ③《纲目》:“伤寒阳毒,热甚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

用法用量 内服:含化。外用:罨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纲目》:“治伤寒阳毒,热甚昏迷,中暑烦渴:服冰少量含化。外用:罨敷。以冰1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

。【医药家论述】:

程鸾池《医林纂要》:“凡天行热毒,伤寒阳毒,阳明壮热,以至神气昏迷者,置冰块心胸间,即可清醒。不可过食。冰过食反伤阳,命火以衰,脾胃不能化矣。

上一篇:壮筋草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