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栓菌
书籍:现代本草纲目上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187页(893字)
【名称出处】:《中国的真菌》
【概况】:
基源 为多孔菌科栓菌属朱红栓菌的子实体。
原植物 朱红栓菌Trametes cinnabarina(Jacq.)Fr.(Polyporus cinnabarina Jacq.),又名朱红菌(《福建药物志》),朱砂菌、胭脂栓菌(广西、河北)。
历史 《吴蕈谱》载:“橘皮蕈,红如橘皮,味也带辣。”即系本品。
形态 子实体单生至群生,无柄。菌盖扁,半球形至扁平,木栓质,半圆形或扇形,基部狭小,朱红色,后色褪,无环带,有微细绒毛至无毛,长径3~11cm,短径2~7cm,厚5~20mm;菌肉橙色,有环纹;菌管长2~4mm,管口朱红色,每1mm内有2~4个。孢子圆柱状,少数稍弯曲,壁表平滑,透明无色至带黄色,5~7×2~3μm。
(图见《中国药用真菌》.131页.图4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栎、白桦、椴、榉以及其它阔叶树的朽木上,有时也生于松木上。分布于中国各地。
亚洲其它地区、欧洲、大洋洲、北美洲也有分布。
。
【化学】:
含有朱红菌素(Cinnabarine)(1)[1,2]。
参考文献 [1] Acta Chem Scand 1951;5:590 [2] Acta Chem Scand 1958;12:603
【药性】:
性味 涩、微辛,温。
功效 清热解毒,祛湿,止血。
主治 咽喉肿毒,跌打损伤,风湿肿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捣敷。
上一篇:红孩儿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