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206页(2096字)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果上叶、奶草、石杨梅、石枣子(《贵州民间方药集》),子上叶,瓜子莲、七仙桃(《湖南药物志》),小扣子兰(广东),石豆(《植物名实图考》),石萸、单叶石枣(《福建中草药》)。

基源 为兰科石豆兰属植物麦斛的全草。石豆兰属全世界约1000种;中国产36种,其中供药用的约有10种。

原植物 麦斛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

历史 《唐本草》注云:“石斛……今荆襄、汉中、江左又有2种:一者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酒渍服,乃言胜干者亦如麦斛,叶在茎端。

其余斛如竹,节间生叶也。”前者是大麦的应是麦斛,其假鳞茎应是长圆形,顶生一叶;雀髀是雀大腿,较麦粒为细长,一端细,两者叶均生于茎端可能是兰科石豆兰亚族的植物。

《唐本草》的麦斛似大麦累累相莲如指麦穗则应密集,则不一定是本种。《植物名实图考》石草卷之十六载:“石豆生石山石间,似瓜子金(Polypodium drymoglossoides),硬茎初生一蒂,大如豆,上发一叶如瓜子,微长而圆,厚分许,一名石仙桃,一名鳖草。”这里关于石豆的图说都与本种相符。

形态 附生兰。根状茎丝状匍匐,生丝状须根。假鳞茎卵圆形,状似麦粒,具纵沟,绿色,肉质,顶生1叶。

叶革质、肥厚,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3cm,基狭,绿色或黄绿色,中脉凹陷。从假鳞茎侧抽出具有鞘状鳞片的花茎;花小,白色,直径约4mm;中萼片卵圆形,短尖,侧萼片较中萼片长,卵状椭圆形;花瓣广椭圆形,边缘剪裂,唇瓣短小,卵形,肥厚,和蕊柱基部的突起联结;蕊柱短粗。

花期夏季。(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023页.2081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岩石或树干上。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晒干。

鉴别 茎圆柱形,微显波状弯曲、稀分枝,长短不一、直径约0.1cm;表面淡黄棕色,节明显,节间长约0.1cm。假鳞茎扁长椭圆形、微弯而稍扭曲,长0.5~1.5cm,直径2~5mm;表面黄绿色,有不规则的深纵沟。叶倒卵状长椭圆形,多已碎落。

基部生多数丝状须根。

体轻质实,易折断、断面角质状。气微,味淡,具粘性。

。【药性】:

性味 甘,凉。

①《贵州民间药草》:“甘,寒。” ②《闽东本草》:“甘,凉。” ③《江西草药》:“寒,甘、辛。”

归经 入肺、胃二经。《闽东本草》:“入肺、胃二经。”

功效 清热化痰,生津养胃。

主治 肺热咳嗽,劳伤咯血,心烦口渴,食欲不振,月经不调,小儿惊痫,跌打损伤,疔疮。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止虚劳咳嗽,又治风热咳嗽。” ②《湖南药物志》:“清热,消瘀,活血,化痰止咳。治风湿痛,月经不调,头晕痛,干咳,牙痛。” ③《闽东本草》:“清热除烦,生津解渴。治心烦,口渴,肺热咳嗽,大小便不利,眩晕,疔疮。

”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润肺化痰,滋阴养胃。治肺结核咳嗽,咯血,慢性气管炎咳嗽,肺炎恢复期,慢性咽痛,慢性胃炎,胃酸缺乏,食欲不振,遗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扁桃体炎:麦斛30g,扛板归75g.一支黄花15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虚热千咳:麦斛30g,麦芽15g,桑叶9g。水煎服。” ③《贵阳民间药草》:“治百日咳:麦斛30g,黄连3g,蜂蜜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江西《草药手册》:“治疮毒:麦斛30g,煎水,红糖为引,内服。” ②《闽东本草》:“治颜面疔:麦斛60g,加冰糖少许同杵,敷患处。” ③《福建中草药》:“治风火牙痛:鲜麦斛30~60g,水煎,调食盐少许服。” ④《中草药学》:“治慢性胃炎,胃酸缺乏:麦斛3~15g(鲜品15~30g),水煎服。”

食疗 ①《贵阳民间药草》:“治肺痨咳:麦斛15g,白折耳15g,炖肉250g。汤和肉1次或2次服完,连服3剂。” ②《闽东本草》:“治小儿惊痫,风火咳嗽声哑:鲜麦斛45~60g,加猪胰1个,冰糖炖服。”

上一篇:麦麸草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