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268页(1800字)

【名称出处】:《日华子本草》

【概况】:

异名 芭蕉头(《分类草药性》)。

基源 为芭蕉科芭蕉属植物芭蕉的根茎。芭蕉属植物约40种;中国连栽培种在内约10种,几乎均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 芭蕉Musa basjoo Sieb.et Zucc.,又名巴且(《汉书》),天苴(《史记》),绿天、扇仙(《群芳谱》),甘蕉(《植物名实图考》),大头芭蕉(四川),牙蕉(福建)。

形态 植株高2.5~4m。

叶片长圆形,长2~3m,宽25~30cm,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cm。花序顶生,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内10~16朵,排成2列;合生花被片长4~4.5cm,具5(3+2)齿裂,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顶端具小尖头,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宽6~8mm。(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1578页.图1577)

生境与分布 原产日本琉球群岛。

中国台湾可能有野生,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挖。

【化学】:

茎含水分14.86%、灰分1.82%、粗蛋白质1.19%、粗纤维素49.69%。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82

【药性】:

性味 ①《本草备要》:“甘,大寒。” ②《四川中药志》:“凉,淡。”

归经 《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厥阴经。”

功效 清热,止渴,利尿,解毒。

主治 天行热病,烦闷,消渴,黄疸,水肿,脚气,血淋,血崩,痈肿,疔疮,丹毒。 ①《食疗本草》:“主黄疸。” ②《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干人,并绞汁服;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罨敷。” ③《本草从新》:“泻热解毒。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赤游风疹,风热头痛,产后血胀,消渴饮水,天行热狂,血淋涩痛,疮口不合。” ④《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治水肿脚气。

” ⑤《贵州民间中药集》:“通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者30~60g);或捣汁。

外用捣敷、捣汁涂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 《得配本草》:“多服动冷气。胃弱脾弱,肿毒系阴分者禁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湖南药物志》:“治黄疸病:芭蕉根9g,山慈姑6g,胆草9g。捣烂,冲水服。”

单方应用 ①《肘后方》:“治发背欲死:芭蕉捣根涂上。” ②《仁斋直指方》:“治疮口不合:芭蕉根取汁涂之。” ③《普济方》:“治风蚛牙,颐颊腮肿痛:芭蕉根自然汁300ml,煎及8分,乘热漱牙肿处。” ④《圣惠方》;“治血淋心烦,水道中涩痛:旱莲子30g,芭蕉根30g。上细锉,以水600ml,煎取350ml,去渣,食前分为3服。” ⑤湖北科技情报1982;(6):“治流行性腮腺炎:鲜芭蕉根、陈燕窝泥等份共捣,平摊于干净布上敷于患处,固定。干后加芭蕉根重捣,再敷至痊愈止。

” ⑥《圣惠方》:“治消渴,口舌干燥,骨节烦热:生芭蕉根。捣绞取汁,时饮50~70ml。”

食疗 ①《湖南药物志》:“治胎动不安:芭蕉根60~90g。煮肉食。

” ②《江西草药》:“治血崩,白带:芭蕉根250g,瘦猪肉120g。水炖服。

” ③湖北中医杂志 1989;(5):“治乳糜尿:鲜芭蕉根200g,瘦猪肉200g。水炖,服汤,分早晚2次服,每隔3天服1剂。

上一篇:芭蕉油 下一篇:苏木
分享到: